第719章 圣祖本纪(2 / 2)
年轻的翰林此言一出,其他还想凑话的人,立刻也都闭了嘴。
与此同时,在民间,民间的老百姓们,对于皇帝要给太上皇上圣祖庙号的事情,却都没有那么的反应,而且还有很多人是赞同的。
因为在很多普通的升斗小民眼里,他们日子就是从这一二十年开始渐渐变好的。
而这一二十年里,除了今上的六年,剩下的可都是太上皇在位的时间。
所以,民间在对嘉靖皇帝的身后评价之时,那可是相当之高。
“咱嘉靖皇爷在位的时候,倭寇都被打的落流水,现在连他们的老家都被咱们的大明端了,改为了瀛洲岛。”
“还有那个草原上的鞑子,他们自从在京郊被打败之后,现在温顺的就跟一只小绵羊似的,再也不敢南下了。”
“现在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不都是咱嘉靖皇爷的功劳吗?他老人家现在驾崩了,怎么就当不得‘圣祖’?”
京师特区内的一处茶馆里面,一位经过了战火的老者,他对现在的好日子感触更加深刻。
所以当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茶馆内的客人们,无不跟着一起点头认同。
而且,有些人在想到动情的时候,眼泪都不自觉的从眼眶中掉落了下来。
可见在这一二十年里,嘉靖皇帝的风评真可谓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要知道,如果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一切都按照以往的历史去发展,现在的嘉靖皇帝不仅不会得到如此之盛的身后名。
甚至还会被人各种编排抹黑嘲讽。
毕竟如果翻看原来的历史,那里面的嘉靖皇帝还真不是个东西!
虽然在原来历史里的他依然是至高无上,依然是聪明绝顶,权术无敌。
可是在他后二十年的执政生涯里面,他却极少做出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
所以,现在嘉靖皇帝能获得如此之好的身后名,能被老百姓们如此怀念。
可见这一二十年的变化,是何其之大!
“是啊,听说咱嘉靖皇爷还资助了李神医编撰《大明药典》,现在这部药典真可谓是活人无数!真可谓是造福万代的大功绩呀!”
还有一个人感慨的附和着。
显然现在的嘉靖皇帝真的是做到了“赢得身前身后名”!
而且老百姓们关注的东西,也永远都是最实在的东西。
他们没有去看什么永乐大典的续编,也没有去看其他的东西,只说了与他们最为关切的《大明药典》,就足可见嘉靖皇帝在这件事上,做的是真漂亮!
乾清宫内,朱载坖依然在这里为嘉靖皇帝守着孝。
关于朝堂上的那些议论,对于现在的朱载坖而言,终究也只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暗流,只要无人敢公开反对,那么这件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若是有人真敢站出来反对,那么朱载坖也不介意打着忠孝的旗号,顺手清理一波那些他就看着不顺眼的老杂鱼和小杂鱼!
“父亲,您看到了吗?您的功绩,孩儿要让天下人永远记住。”
朱载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他知道,给嘉靖皇帝上“圣祖”庙号,不仅仅是为了尊崇嘉靖皇帝的功绩与地位,更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要知道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会更加的艰难艰险。
甚至可以说是动摇“国本”都不为过!
所以,朱载坖必须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无限扩大,无限拔高!
只有如此,朱载坖才能在将来做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改变!
否则,有些事情他即便是做了,最后也只能流于表面,并不能深刻的改变什么。
而且,虽然可能他做完这些事后,他将来的身后名会无比的差,但朱载坖也不会在乎这些。
因为这对于朱载坖而言,本身就是不值一提的。
他觉得自己还是曾经的“朱元”,现在的朱载坖身份,不过就是他借用的一个马甲罢了。
而且如果这个马甲能在他的手上发光发热发挥到极致,那么这对于朱载坖而言,也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
所以,朱载坖根本就不会一般的帝王那样,在乎什么身后名!
他在乎的只有现在和将来,只要能让大明在他的手上变得强大,变得更加有生命力,并且又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那么,这对于朱载坖而言,就足够了!
所以,嘉靖皇帝的“圣祖”之号,朱载坖必须得给他拔上去,这既是对嘉靖的肯定,也是对朱载坖隆庆一朝权力的强化!
翌日后,在内阁,军机处与六部公卿等所有在京大臣联名上表,正式请为嘉靖皇帝上庙号为“圣祖”,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高拱,李春芳两人,带着内阁和军机处的成员在前,六部公卿百官在后。
他们齐齐的来到乾清宫前,对着朱载坖郑重跪拜:
“臣等谨议:大行太上皇帝功盖千秋,德配天地,当尊‘圣祖’之号,以彰其圣德,垂范万世!”
正在为嘉靖皇帝守孝的朱载坖起身,转过目光,看向眼前的文武百官,声音清淡雅正的回道:“准。”
自此,大明嘉靖皇帝,庙号“圣祖”,史称——明圣祖!
多年后,当史官撰写《明史·圣祖本纪》的时候,开篇便如此写道:
“圣祖嘉靖皇帝,承武宗之衰,振大明之运。内修政理,外攘夷狄,文治武功,可比太祖、成祖……”
而在民间,老百姓们仍习惯称他为“万寿帝君”,但每当提起“圣祖”二字,也没有人有任何调侃的意思,无人不肃然起敬,怀念那位为大明开疆拓土,承前启后的伟大君主!
可见,只有功绩做到位,只要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那么再高的荣誉,对于嘉靖皇帝而言,也是实至名归!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