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三藩求封(1 / 2)

隆庆七年三月初六,北京城。

嘉靖皇帝的大丧终于结束,梓宫入葬永陵已有七日。

紫禁城内,素白的灯笼尚未撤下,宫人们仍穿着素服,但朝堂上下已隐隐透出一股新生的气息。

卯时三刻,天还未亮,朱载坖已经醒来。

作为穿越者的他,二十多年来早已习惯了大明朝的作息。

朱载坖轻轻推开雕的窗棂,望着外面飘落的樱,嘴角微微上扬。

“皇爷,快辰时了。”

司礼监太监冯保轻声在门外提醒。

现在的冯保也从南京回来了,成为了司礼监太监中的一员,并且也成为了朱载坖身边的随侍太监。

“进来吧。”

朱载坖收敛了笑容,转身时已是一副肃穆神情。

冯保领着八名太监鱼贯而入,为皇帝更衣梳洗。

朱载坖展开双臂,任由他们为自己穿上明黄色的龙袍。这件龙袍是新的,昨日才从江南运抵京城。

按照礼制,大丧过后,皇帝应当更换新衣,以示除旧布新之意。

“今日有哪些安排?”

朱载坖问道,声音平静中带着威严。

冯保恭敬地递上一份清单,小声禀告道:“回皇爷,辰时早朝;巳时接见朝鲜使节;午时用膳后,周王、楚王、秦王三位藩王请求觐见;申时”

“三藩一起来?”

朱载坖呵呵一笑,觉得有趣。

“他们何时到的京城?”

“回陛下,周王是前日到的,住在会同馆;楚王昨日傍晚入城,暂居礼部衙门;秦王则是今晨刚到,直接递了请见的奏疏。”

朱载坖心中了然。

这三位藩王本来是想趁着嘉靖皇帝大丧过来的,但是朱载坖拒绝了。

因为大明朝就没有藩王为皇帝奔丧的先例。

而且,即便是朱老四,他当年靖难起兵的时候,也唧唧歪歪说建文不让他为老朱奔丧,就是破坏人伦云云。

但等到他驾崩的时候,诏书上照样也写着不让外藩进京奔丧的旨意。

由此可见,显然在大明朝这一代,藩王就是被严重提防的一代,在新老权力交接的事情,他们是决不允许出现在现场。

否则万一这些也具有皇家血脉,且又威望和地位崇高的藩王们在新帝登基的时候搞事情,那不就会扰乱正常的权力秩序吗?

所以,有些话不管是说的再有道理,但到了现实的政治前面,都得让路!

“告诉小厨房,午膳准备丰盛些,朕要与三位周王,楚王,晋王这三位同宗远亲,共进午膳,以叙天家之情。”

“奴婢遵旨。“

午时的阳光透过雕窗棂,在的地砖上投下班驳的光影。

朱载坖端坐在西苑瀛台函元殿内的龙椅上,面前的长案上摆满了珍馐美味:江南的鲥鱼、山东的鲍鱼、广东的燕窝应有尽有。

不过这些也都是干货,没有什么新鲜的。

毕竟这些地方到京师路途遥远,活物运输不仅成本大,而且还不好说活的进京的时候,还能不能吃。

所以,与其贪一口鲜儿,还不如弄点干货靠谱。

而且现在的大明朝也有了一定的食物保鲜技术(罐头),有些东西确实不想吃干的,也可以用罐头来代替。

但是朱载坖却不喜欢吃罐头。

因为在他看来,我特么都是天子至尊了,还特么吃罐头,这脸丢不起!

三位藩王来到函元殿后,立刻就对着朱载坖大礼参拜。

朱载坖也细细打量着三藩,周王朱在铤年近五十,体态肥胖,一双小眼睛滴溜溜地转着;楚王朱英四十出头,面容阴鸷,举手投足间透着傲慢;秦王朱怀埢最年轻,刚过而立之年,眉宇间却已有了风霜之色。

这三藩亲王可都是当年太祖洪武皇帝所建之藩,按照民间的说法,这特么可都是出了五服的亲族,根本就不算是一家人了。

但是天家不同,既然天家要讲情义君臣,又要让太祖的福泽,永远的让他的好子孙们享受下去。

那么,朱载坖即便是觉得这些个藩王,跟个陌生人一样,也要适当的露出个微笑客气一笑。

“周王,楚王,秦王,三位远道而来,朕心甚慰。”

朱载坖呵呵一笑,对着三藩亲王客气的了一句。

三王连忙起身附和,“得见天颜,臣等亦无比荣幸!”

随后,朱载坖便摆手开席,和这些几百年都没见过的老亲叙旧起来了。

酒过三巡,周王朱在铤率先开口,“陛下,先帝驾崩,臣等悲痛万分。现在国家正值用人之际,臣等作为陛下之亲族,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朱载坖放下酒杯,心中暗笑。

这周王平日里最是吝啬,封地的百姓苦不堪言,今日竟主动请缨,必有所图。

朱载坖故作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感叹道:“诸位有心了。先帝驾崩,朕心甚痛,这几月来,朕一直都疲于政务,如今才算是得到一丝轻松。”

楚王朱英放下筷子,起身郑重一拜,“陛下,臣等近日思虑再三,愿效仿景王,移藩海外,为大明守万里海疆!”

“啪嗒“一声,秦王朱怀埢的筷子掉在了地上。

殿内顿时一静,连侍立的太监们都屏住了呼吸。

朱载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正是他等待多时的机会。

自从成功将景王朱载圳移藩南冥洲(澳大利亚),并赐了九锡之后,他就一直在谋划如何让更多藩王自愿出海。

“这”

朱载坖露出为难之色,“海外艰苦异常,景王移藩时,朕就曾再三劝阻。你们都是朕的骨肉至亲,怎忍心让你们去那蛮荒之地受苦?况且诸位之藩,乃是太祖皇帝所亲封,朕岂敢轻动?”

秦王朱怀埢离席跪下,无比认真忠诚的拜道:“陛下!臣等心意已决!愿以藩国内田亩金银为资,不费朝廷一分一毫,只求为大明开海守土!”

朱载坖心中呵呵一笑,这三藩总算是上道了,懂得主动提出自掏腰包解决问题了。

这可比朱载坖预想的还要顺利,所以在这一刻朱载坖的心情也是极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