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圣祖本纪(1 / 2)
隆庆六年腊月十五,大行太上皇帝嘉靖的梓宫被安放于乾清宫内。
之所以会选在这里,而非选在历代先帝停灵的奉先殿,也是因为朱载坖觉得现在的乾清宫他也不住,也没觉得乾清宫有什么好特殊的。
在加上朱载坖也是真的心痛哀伤嘉靖皇帝的离开,所以,朱载坖自然也就乾纲独断的将嘉靖皇帝的梓宫停放在了乾清宫中。
使其在最后一段的人生路途中,也可以极尽帝王尊荣!
朱载坖身着素服,跪在嘉靖皇帝的灵前,一旁侍立着的孟冲,手中还捧着朱载坖亲自拟写的握谥议诏书。
朱载坖在给嘉靖皇帝磕了一个头后,这才回退一步起身转向殿内外为嘉靖皇帝守灵的百官勋贵等。
朱载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回荡在寂静的乾清宫的灵堂之内。
“朕欲为大行太上皇帝上‘圣祖’庙号,以彰上皇御极四十五年之功德!”
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六部尚书及一众勋贵皆跪伏于地,闻言皆是一怔。
军机处的几个军机大臣李春芳和赵贞吉,胡宗宪等人的脸上也是露出了一张愕然的神情。
显然这些人都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会为太上皇这么大的身后尊荣!
要知道,按照以往的礼制规矩,像嘉靖皇帝这样的嗣位皇帝,是没有资格称祖的。
而能够被尊为“祖”的先帝,也只有那些有过开创之功的皇帝才可以。
但是现在朱载坖就是要给嘉靖皇帝上“圣祖”之号,而且还是当众宣布,可见这次皇帝是真的要力排众议,为以故的太上皇帝上一个具有无限尊荣的身后荣耀之号了。
而且朱载坖要给嘉靖皇帝上的这个“圣祖”之号,就和嘉靖皇帝为成祖皇帝上的“成祖”之号一样,都是没有先例可言的。
现在朱载坖突然这么搞,说实话,百官们是真的很震撼,也很被动。
要知道大明开国至今,也惟有太祖朱元璋称“祖”,成祖朱棣虽功绩彪炳,但终究是“成祖”而非“圣祖”。如今朱载坖竟要将嘉靖皇帝抬至如此高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作为内阁首辅的高拱,此刻也知道自己必须得站出来说句话了。
要不然,以后这事真起了不好的议论,那就是他这个首辅的不作为。
所以在这个时候,高拱犹豫了一瞬之后,就深吸了一口气,,谨慎开口:“皇上,臣以为为大行太上皇帝尊号的事情,可以……”
“首辅不必多言。”
朱载坖抬手打断,目光沉静的扫过殿内的百官。
又严肃的说道:“朕知道你们的顾虑,但朕更想让你们知道太上皇帝一生的功绩是何等卓绝!”
说罢,朱载坖又抬手一挥,孟冲会意,立刻就从一旁站出,手中捧着的圣旨随即展开。
孟冲朗声宣读:
“嘉靖太上皇帝嗣鸿业四十有五年余,帝在位期间,功业无双,德如日月,直追古之圣君!”
“其一、帝定大礼仪,尊崇本生,正源国本,稳固根基;其功在德在孝!”
“其二、帝创嘉靖新政,清丈田亩,整顿吏治,中兴朝纲;其功在国在民!”
“其三、帝运筹帷幄,平定倭患,肃清东南,重开海禁,振兴贸易,富庶大明;其功在今在古!”
“其四、帝知人善用,击退俺答,保卫京师,经略漠北,稳固边疆,重开西域;其功不输汉唐!”
“其五、帝重视文化德教,续编《永乐大典》,又资编纂《大明药典》,其文治之功,光耀千秋!”
“其六、帝不恋栈权位,禅位于朕,奠基隆庆之世,始有今日大明强盛之相……”
孟冲念着手中圣旨里面写的每一条内容,在场百官闻听之后,亦无人能站出反驳一条,因为这些事情说的也都是事实。
皆是以往时候,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做过或发生过的事情。
现在皇帝陛下把这些功劳都一一列出,按在了大行太上皇帝的头上,谁敢有异议呀!
一时间,灵堂之内的众臣皆都沉默!
最终,张居正率先叩首,对着朱载坖和嘉靖皇帝的梓宫拜道:“陛下圣明,大行太上皇帝功绩确实可称‘圣祖’!”
其余百官在听到张居正的声音之后,虽然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但好像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里面,似乎是真没有可以反驳的理由说出。
于是乎,在场的所有官员,不管是在职在任的朝廷大员,还是只有勋爵荣职的公卿侯伯,他们都纷纷俯首参拜:“臣等附议。上皇功业无双,可尊圣祖,万世不祧!”
朱载坖看着百官们纷纷跪拜臣服的样子,也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他知道,朝堂之上,无人敢明面反对,但私下必有议论。
可那又如何?以现在的嘉靖皇帝功绩,本就配得上“圣祖”二字!
而且朱载坖也需要拔高嘉靖皇帝的身后地位,来进一步的彰显自身地位的尊崇。
所以,无论如何,朱载坖都会力排众议,将嘉靖皇帝身后哀荣,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之上!
果然,旨意一出,朝野震动。
翰林院内,几位编修学士就在低声议论着。
“圣祖……这庙号,是否太过?”
一位老学究模样的翰林,在听说皇上要给太上皇上圣祖庙号的时候,就觉得有些不太妥当的皱眉道。
“是啊,太上皇虽功绩卓著,可毕竟是后嗣之君,如何能与太祖、成祖并列?”
有一人附和了起来,也发表起了自己的看法。
“嘘,慎言!”
一位年轻机灵的翰林在听到这位前辈,居然在这里不知死活的点评起太上皇的功绩是非,也太把自己当盘菜了吧?
而且,皇上圣旨里的理由,哪一条拎出来都是无可反驳的道理。
他们现在还在这里唧唧歪歪太上皇是后嗣之君,不能称祖,这不就是读书读傻了吗?
年轻的机灵翰林也不忍,自己的这些同僚们因不当之言而招祸,于是就好心的提醒道:“诸位前辈,皇上列举的理由也没有错,而且皇上的心意已决,我等在这里议论不休,质疑皇上的圣旨,可不是什么好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