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2)

呃……

庄绍耀十分喜欢马先生,他治学广博,长于综合,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各种典故随手拈来,各种见解都让他耳目一新。

如今的庄绍耀早就把科举抛在一边了,那些科举时文有唐宋文章醇厚、公安散文隽永吗?不,没有。

以至于大哥找他商议捐监生时,庄绍耀才反应过来他还要考科举。

这事是一早说过的,但庄绍光怕弟弟面皮薄,四兄弟中其他三人都是自己考的,唯有他是买的,可能会有别的想法。

庄绍耀能有什么想法?能略过一科是一科啊,还能有更多的时间跟着马先生学习呢。

“我听大哥的。”庄绍耀略微矜持一下,努力压住内心的欢欣雀跃。

庄绍光笑道:“那我就去为你捐监,可惜我虽官居三品,但任官时间不够,否则就能荫监。”

庄绍耀连忙推辞:“大哥,捐监和荫监都一样,荫监就留给平儿。现在能捐吗?”

庄绍光道:“当然可以,府库不足,朝廷允许民间捐监。”

捐监与捐官又不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就是荣誉称号,又不临土治民,朝廷现在对这儿管理得比较松散,也鼓励民间来捐监。

庄绍耀又问:“家里银钱可趁手?若为了我,让家里陷入拮据,我于心难安,还不如去考试吗?”

庄绍光道:“你不用担心,我在南京任职,认识一些同僚,捐监和别人要三五百两,和咱们只要一二百两。”

庄绍耀听到一二百两,觉得确实不多,但还是担忧拿出这笔钱会让家里生活下降。

庄绍光笑道:“家中无名师,我瞧你这段时间文章进益颇大,再考院试不过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不如继续跟着马先生学习。”

庄绍耀听到马先生,心中略微羞愧了下,马先生对科举艺文嗤之以鼻。

“马先生教到哪里了?”庄绍光问。

庄绍耀心中松了一口气,因为已经学过《水浒》《西厢》,剩下的几种倒不是那么出格。

“《史记》,马先生正在教我《史记》。”庄绍耀如实回道。

庄绍光颔首,他进入官场后,方琢磨出来奏疏的重要性。这写奏疏需要典、浅和显。浅和显属于天赋学不得,但典是可以学得的,要多读史书,掌握古今典故,方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时人惧于创新,最是尊古。过去凡有掌故,皇帝必然要斟酌一下。

“我寄回家的第一部书就是《史记》,你们三个都读过,但不要因为读过就不上心,这样的好书常读常新。除了《史记》外,还要学什么?”

庄绍耀斟酌回道:“还有《左传》《庄子》和杜诗。

庄绍光四书五经之外,最喜欢读《庄子》《史记》《汉书》和韩昌黎文四种,闻言点头道:“你先生是个心里有成算的,怎么不读韩文?”

韩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又善于直谏,忠诚国事,庄绍光不仅喜欢他的文,还钦慕人家的人品。

庄绍耀含糊回道:“许是以后再学。”庄绍光点头,倒是不甚在意,若马先生不教,他必定要教弟弟。

韩昌黎的文章,怎么会没有人喜欢呢?不喜欢他的人,一定是眼光有问题。庄绍光如是想道。

庄绍耀悄悄将这事说给马先生,马先生道:“韩昌黎的文章确实好,你读完公安散文,就去读韩昌黎的文。”

“前七子后七子说什么‘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要我说,唐宋才有好文章,韩昌黎的文就很好。”

庄绍耀惊讶了下:“先生,你竟然还会赞别人的文章好?”

马先生瞥了他一眼,道:“老夫脸上的俩窟窿是眼睛,而非摆设。你这禄蠹,给为师捧着金盏,咱们去外面喝酒赏花。”

庄绍耀一来就看到桌子上放的金盏,金灿灿的,耀得人眼花。

“这太招摇了吧。”庄绍耀拿起来放到手里把玩,道:“非君子不为。先生,只有一只吗?”

马先生翻了眼皮:“你也想要一只?”

庄绍耀道:“嘿嘿,再有一只更好,没有的话,弟子用银的喝茶也是一样。”

马先生轻呵一声,道:“金的有,银的也有,只可惜在你师娘那里,要不你去要一只?”

庄绍耀被师父炫了一脸恩爱,人家夫妻成双成对,他加进去干什么,忙道:“我用瓷的就好。”

马先生年过四旬,须髯飘飘,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庄绍耀怕拿着金盏被众人当猴看,就找了匣子把金盏放起来揣着,跟在马先生身侧,仆人挑了一担酒食走在后面。

庄绍耀现在就像掉进米缸里的小老鼠,快活极了。

大哥以一百八十两银子给他捐了监生,只待明年大比之年,他再参加一次录遗考试,就能和弟弟庄绍祖一样参加秋闱考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