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2 / 2)
“哦,我想起了,你两位兄长都是进士,你四书五经都读完了?”马先生问。
庄绍耀道:“读完了,但是……但是……还要学习时文啊。”这算不务正业吧,绝对是不务正业。
马先生将眼皮一掀,道:“那你要不要学?说你的心里话。”
当然要学啦,这六种书随便挑出一种都比四书有意思。
“学。”庄绍耀咬牙道。
难得有这样光明正大的功夫学这些有意思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再者,他也不是为了光明正大地看《水浒》和《西厢》,就是想看师父怎么教他。对,就是这样。
马先生笑道:“不要看轻这些书,尤其是《西厢》和《水浒》这些都是谈文谈学的大道。”
庄绍耀眼睛闪闪发亮,举止却扭扭捏捏,红着脸再次确认问:“先生要我读《西厢记》?”
他已经不是当初把《牡丹亭还魂记》当做唐宋文选的小孩子了,这《西厢记》比《牡丹亭》更离经叛道,更蛊惑人心。
马先生笑起来:“你要读,我也要讲。”
庄绍耀的脸红了,这可是禁书哩,忐忑中带着兴奋,可以光明正大地看禁书了。
马先生看着小年轻扭扭捏捏的样子,道:“我们先讲……”
庄绍耀目光灼灼,心里念叨《西厢记》。
“《水浒传》。”马先生欣赏上庄绍耀脸上的诧异和失落。
朝廷打击《水浒传》的力度比《西厢记》更甚。若说《西厢记》扰乱教化,那《水浒传》写的可是一群乱民,扰乱江山。
不过《水浒传》也行,庄绍耀也很是很好奇。
马先生道:“你更不要看轻《水浒传》,书中一百零八人,各个不同,各有性情,施耐庵先生一心所运,一百八人各*有妙处,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这事极其难得。”2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3
庄绍耀听得目瞪口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你要是把《水浒》读好了,为人做事就绰绰有余了。”马先生语重心长道。
这话说得庄绍耀内心激荡,恨不得今天就开始学,然而马先生今天只布置了看书的任务。
学什么学,小徒弟还没读过,怎么教?
庄绍耀花了十天时间,才将《水浒》看完,看得是荡气回肠,怅然若失。
马先生开始给庄绍耀讲课,但庄绍耀总觉得不对,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书吗?
为什么武松打虎要和荆轲刺秦王比拟?
这《水浒》也有了微言大义的意味吗?
庄绍耀在信中着重给弟弟讲了自己的郁闷和新奇,行文之中不凡夸耀和得意。
庄绍耀学得极为快乐,马先生家的饭菜又好吃,他极爱吃那道金银蹄膀,汤汁鲜美,肉质软烂,简直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
就凭这道菜,哪怕马先生讲四书五经,他也能在马家学一辈子。
为了吃的、学的,庄绍耀很少向大哥汇报他学了什么,生怕大哥知道马先生离经叛道,不让他继续跟着学。
吃完银蹄膀,马先生躺在太阳下,侃侃而谈:“天下之学自南宋后一为三,一曰朱学,一曰陆学,一曰吕学。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于圣人则一也。”4
庄绍耀在一边吃着蜜饯,不断点头。
“朱学近乎支离,陆学流于虚无,唯有吕学兼收其长。”马先生点评道。
嗯?
庄绍耀把蜜饯咽下去,转头问:“先生,你是哪个学派的啊?”
马先生理直气壮道:“吕学。”
庄绍耀道:“……先生,我之前有个夫子出自泰州学派,他向我们推荐了卓吾先生的文章。”
马先生眼皮抬也未抬,道:“夫子是哪的人?卓吾先生是大才。”
庄绍耀道:“袁翰林,出自公安袁氏。”
马先生道:“原来是他家,公安之文以清新流丽著称,固然比一池浊水好,但过于清澈便没甚意思。不过袁氏兄弟诸文对你而言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