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2)

李夫人笑道:“你们一个个都让我呢,等下咱们咏白雪红梅时,都不许藏私。”

说话间,丫鬟们捧着各色糕点、果脯、坚果、卤货等吃食上来。

席中一位叫锦云的歌姬抱着琵琶走出来,笑道:“奶奶小姐们刚才联诗累着了,我为奶奶小姐们弹唱一首。”

王夫人笑道:“那我们有耳福了,听说锦云的琵琶可是一绝。”

锦云笑道:“王夫人过奖了,我为大家弹一首《梅花三弄》,如何*?”

“好。”李夫人道。

锦云低头轻拢慢捻,琵琶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梅花三弄》本是笛曲,但以瑶琴曲广为流传,没想到移植到琵琶上,竟然别有韵味,相比于瑶琴的高洁浩渺,琵琶多了几分傲气和锋锐。

一曲罢了,众人叫好。

李夫人笑道:“来一曲《淮阴平楚》。”

这首曲子也是锦云极为擅长的,闻言稍一沉吟,手就按在弦上,激昂雄奇的乐曲从她的指尖流出。

乐曲流入苏蕙仙的耳中,她仿佛感受到战争之悲烈,心中不知为何突然想到陕西庆阳等地的雪灾和饥民。

锦云弹完《淮阴平楚》,应众人之请,又弹奏了几首曲目,一时间暖室之内欢声笑语,如同春日降临。

待众人歇得差不多,李夫人让大家作诗,限时一炷香。苏蕙仙将刚才的杂念抛出脑外,低头凝思,在香燃尽之时终于得一首。

李夫人没有参加,拿着众人的诗歌点评。

不知不觉,等诗会结束,众人散去,已经到了下午。

天上堆着一层又一层的阴云,苏蕙仙出来时,发现在白雪的映照下,四周仍然十分明亮。

她喝了不少酒,脸色布满红晕,心情久违地轻松起来,身上也轻飘飘的。苏蕙仙被丫鬟扶进屋内,卸了钗环歇息。

庄绍光回来,想要和妻子讨论朝政,但苏蕙仙已然睡着,二弟要陪怀孕的妻子,儿女和三弟四弟年幼,他只好闷坐半响,就睡去了。

休沐日,李同年为王主事夫妇举办丧礼,庄绍光并苏蕙仙都过去吊唁。

苏蕙仙看着棺木前哭得可怜的小儿女,心中酸楚,不由得想起要是自己和丈夫去了,平儿和宁儿要该怎么办?

王主事在京的同僚同年都过来了,你十两我五两地送上丧仪,一共得了六百多两银子。

王主事去后,家无余财,仅剩下书籍。

李同年在几位同年的监督下,拿丧仪还了办丧礼的费用,余下六百两银子,取一百两作为小儿女回乡的费用,剩下的五百两作或买地或买房,作为他们以后的生计。

众人都没有异议。苏蕙仙回来后,心中颇不是滋味,悄悄和庄绍光说:“夫君,咱们以后要保重身体。你看王主事不在了,他们的儿女就如孤魂野鬼一般可怜。”

庄绍光听了,没有给苏蕙仙肯定的答复,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托庇国朝,才有今日的成就,不然我庄绍光就是一田舍郎,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苏蕙仙听此不详之言,脸色一白,怔怔地看着夫君,半响才道:“我知道了。”

庄绍光安抚似的拍拍苏蕙仙的后背,安慰道:“这只是假设而已。人有祸兮旦福,即便我不在了,还有三位弟弟支撑门户,又有你这样贤明能干的宗妇,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苏蕙仙的泪水突然流出来,一边拭泪,一边道:“我说这些做什么,都是没影的事情,咱们一门两进士,正是兴旺发达之相。”

说到一门两进士,庄绍光极为自豪,道:“等耀弟和绍弟学出来,咱家就不止两进士。”

他顿了顿,又道:“平儿的资质也不错。”听到平儿,苏蕙仙也跟着转泣为笑道:“平儿还小呢,这个时候说这些做什么。”

第37章 南京

◎我听大哥的◎

翻了年开春后,庄绍耀自思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且离家两年思念父母,于是和大哥商议想要回乡参加院试。

沈绍祖也想一起回去。

庄绍光低头对上两兄弟期待的目光,思考半响,道:“东山书院损友多,不宜读书。你们在京师两年,进益比之前更大。前者,爹娘和舅父舅妈都来信说,家中一切都好,勿要为念。”

庄绍耀道:“爹娘和舅舅舅妈是报喜不报忧,陕西不安定,恐怕波及家中,我想回家看看。”

沈绍祖道:“我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