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本王也要移藩!(1 / 2)

“皇上放心!”

秦王信心满满,“臣已招募了三百名精锐家丁,皆能以一当十!”

楚王也道:“臣府上有善造火器的匠人,可带往海外。”

周王擦了擦汗:“臣臣有钱!可以雇佣护卫!”

朱载坖点点头:“既如此,你们各自回去准备吧。一月之后,朕会下旨明确你们的封地位置和移藩细则。”

待三位藩王退下后,朱载坖立刻召来了李春芳和几位心腹大臣。

他走到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手指从大明沿海划过,停在了几处空白地带。

“李卿,你看这里——婆罗洲土地肥沃,适合周王;吕宋群岛位置关键,给楚王正合适;至于秦王”

朱载坖的手指移向南方的巨大岛屿,“就让他去新南冥(新西兰)吧,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金矿。而且还有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合放牧养马,也适合养牛。”

李春芳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地图,他深吸了一口气道:“皇上对海外地理竟如此熟悉!这些地方,连《郑和航海图》上都未有详细记载啊!”

朱载坖笑而不答。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这些地方在后世的重要性。

而现在,他将亲手改写历史,让大明的旗帜插遍四海!

“传旨下去。”

朱载坖目光炯炯,“命各地造船厂加紧建造远洋船只,户部也要为移民准备足够的所需粮草。记住,这一切费用都由三位藩王承担。他们钱不到位,船就停造缓造,等什么时候钱到位了,再造也不迟。”

“否则显得好像是我们多着急送他们出去,这对以后其他想要移藩出去的藩王,也不是什么好现象。”

“所以,这件事既要做的有紧迫感,又要做的有稀缺感。不然这些藩王们积攒了一二百年的财富,可都不容易这么的掏出来,留在大明继续创造新的财富了。”

“臣遵旨。”

李春芳躬身领命,却又犹豫道,“皇上,臣有一事不明。”

“讲。”

“为何一定要让藩王移藩海外?若为开拓疆土,朝廷直接派遣官员不是更好?”

朱载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李爱卿,你可知我大明有多少藩王?”

“这太祖时封二十四王,至今已繁衍至百余家。”

“正是。”

朱载坖点头,“这些藩王每年耗费国库多少银两?占据多少良田?若是让他们都移藩海外,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为大明治下万里海疆,岂不一举两得?”

“而且这件事情,朕早前的时候,也已经说的很透澈了。朝廷直接派遣官员是可能完成直接的管理,可是有些地方,派遣个官员过去,可能就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才能让官员到任。”

“万一这些官员在路上出了意外,被人冒名顶替,或是这些官员到了地方之后,生出异心,开始经营个人势力。”

“到时候,朝廷清剿吧,成本太高。不管他们了吧,各地海外之地纷纷效仿,不就全乱了?”

“所以,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移藩,封藩。将这些藩王们移到他们喜欢去的地方,让他们继续的为大明发光发热,朝廷只需按照一些过往的经验治理他们即可。”

李春芳恍然大悟,随即又拜道:“皇上圣明!”

“此外。”

朱载坖继续道,“藩王不同于朝廷命官。他们在海外建立的,是大明的藩国,而非普通的殖民地。他们会将中原的文化、制度带到那些地方,让那里真正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朱载坖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忍不住激动道:“李卿,你想象一下,百年之后,我大明的旗帜插遍四海,大明的汉语成为万国通行的语言,那将是怎样的景象?”

李春芳被这番宏图大志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只能深深一拜。

圣旨很快下达。

周王封婆罗洲,楚王封吕宋,秦王封新南冥(新南冥)。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天下侧目!

一些守旧的大臣上书反对,认为这是“弃祖宗之地“。

朱载坖在朝会上直接当众驳斥:“愚蠢之见!海外之地,非我弃之,乃我取之!当年郑和下西洋,扬我国威;今日藩王移海外,扩我疆土!此乃千秋功业!”

反对的声音很快被压了下去。

毕竟,移藩的费用全由藩王自己承担,朝廷不仅不用钱,还能收回藩王在中原的封地,何乐而不为?

接下来的几个月,三位藩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周王变卖了大部分家产,凑足了银两;楚王强征了封地内的工匠,引起不小骚动;秦王则从山西重金招募了一批矿工,准备到新南冥大干一场。

移民的招募工作也如火如荼。

听说海外能分到大量土地,许多无地农民纷纷报名。

特别是秦王的承诺最吸引人——每个移民家庭可分得一千亩地,二十年不纳粮!

到了隆庆七年十月,一切准备就绪。

三支庞大的船队分别从天津、上海和宁波出发,载着三位藩王和数万移民,驶向遥远的海外。

朱载坖站在天津港的灯塔上,目送最后一批船只消失在海平面。秋日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映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皇上,风大了,回宫吧。”

冯保轻声提醒。

朱载坖点点头,转身时留下一句话:“告诉李春芳,明年这个时候,朕要看到更多藩王自愿移藩的奏疏。”

海风呼啸,仿佛在回应这位穿越者皇帝的雄心壮志。

大明的海洋时代,在这一刻也拉开了一张无比磅礴的序幕。

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匆匆又过,转眼到了隆庆八年!

隆庆八年的第一场雪飘落在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上,朱载坖站在勤政殿的暖阁窗前,手中摩挲着一封来自婆罗洲的密奏。

“周王倒是动作快,才三个月就建起了王城。”

朱载坖轻笑一声,将密奏递给身旁的李春芳,“你卿看看。”

李春芳恭敬的双手接过,只见密奏上详细记载了周王在婆罗洲的作为,招募土著开垦良田五千顷,发现胡椒林数十里,甚至还在河边找到了砂金。

“恭喜皇上。”

李春芳立刻贺道。

接着又由衷赞道,“周王不负圣望,婆罗洲已初见规模。”

朱载坖目光深邃,也不客气的拿出了他的赏赐!

“传朕旨意,赐周王九锡,准其在婆罗洲设官置署,统掌军政大权。”

李春芳手中毛笔一顿,墨汁滴在纸上洇开一片:“九锡?皇上,这这未免.太快了吧。”

“快吗?”

朱载坖转身,眼中闪烁着李春芳读不懂的光芒,“楚王在吕宋剿灭了三股海盗,开辟了通往暹罗的航线;秦王在新南冥找到了朕告诉他的金矿脉。这样的功绩,不值得九锡之礼吗?”

“而且,也正是有了九锡的诱惑,他们才心甘情愿的放弃在大明的优越生活,去到海外披荆斩棘开拓新土,那么朕就不能小气了。”

李春芳深吸一口气,对着朱载坖拜道:“臣这就拟旨。”

翌日,三道圣旨分别发往海外,赐周王、楚王、秦王九锡——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这是人臣所能得到的最高礼遇,象征着近乎独立的军政大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