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君子之本(2 / 2)
但是港口的海和此时此刻的汪洋大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此刻的“鲲鹏”号巨船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上,四周都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哪怕连一处小小的岛礁都不曾看到。
但是“鲲鹏”号巨船,还是能有依靠着罗盘,依靠着晚上曾观察到天象,继续寻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可见这海洋哪怕在无垠广阔,只要有了驾驭它的办法,照样也是可以在这种看不到任何参照物的大海上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的。
俞强站在甲板前的船头,听到后面的脚步声后,不由转身过来,上下打量了张文宗一番。
“听说你是秀才出身?”
“回提督的话,学生曾中秀才,但后来.后来因.因事被革了功名,现在就是罪身。”
张文宗惭愧的低头,现在的他真的是后悔了当初的冲动。
俞强呵呵笑道:“无妨。”
接着俞强又摆摆手道,“等到了南冥之后,前尘往事都会一笔勾销。王爷现在虽不还未就藩南冥,但求贤若渴之心,还是非常真挚的,尤其是像你这样的读书人定会重用,只要肯踏实努力的做事,王爷还是不会吝啬给予你任何机会的。”
张文宗听着俞强的话,心中也忍不住的激动。
毕竟像这样的机会,哪怕是放眼上下数千年,也没有过几次。
如果自己真的能在南冥洲展现出自己的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
将来等到景藩在南冥彻底落地生根的时候,他未尝不能成为影响未来南冥洲历史的重要存在。
所以在这一刻,张文宗心中的激动,也是可想而知的。
张文宗深吸了一口气,看着这位比自己年岁也大不了多少的提督大人,又恭敬的一拜。
“督公在上,学生斗胆还有一问,南冥真的如传言所说,是一片蛮荒之地吗?”
俞强听着张文宗的话,他目光也不由转向了船头,看向了远方。
俞强感慨的说道:“说蛮荒也不尽然。那里有广袤平原,有肥沃土地,只是未经开发。土著虽多,但并不构成威胁。”
张文宗听到这里,也忍不住的好奇看去,俞强继续说道:“这些土著仿若野人,没有文字,也没有历史,只靠本能的智慧,集聚成为一个个部落。相互之间也会进行残酷的仇杀,甚至还会吃人!”
“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原罪。按照圣上的话说,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野蛮,其根本缘由就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大陆缺少了像大明所在世界的繁华角落,以至于他们就像是被时间锁住了一样,没有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机会。”
“不过,也正因如此,南冥洲才更需要你们这些读书人去传播圣贤之道。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野蛮的土著,也会被视为大明景藩的子民,等他们学习了我们的圣贤道理,明白了做人的廉耻,有了道德,那么他们也就正常了。”
“所以,你也不用怕这些土著会如何。对待他们除了要有儒者的宽仁之心,也要有铁血霸道之心。不听话的,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去劝导,该杀就杀,只留下愿意学习,愿意顺从的即可。”
张文宗深吸了一口凉气,眼中也满是震惊。
最后他还是郑重的点头道:“学生明白了。学生到了南冥洲后,定不负督公今日之教导。”
俞强满意地拍拍张文宗的肩膀,鼓励道:“去吧,好好教导那些孩子。他们将是南冥的第一代读书人。”
回到船舱,张文宗看着那些在油灯下认真抄写《论语》的孩子们,忽然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农具和种子,更是文明的薪火。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将重建一个属于汉人的新世界。
时间又匆匆的来到了隆庆五年的春天,图南城的轮廓已经初步显现。
城墙虽仍是夯土结构,但四门箭楼已经完工;王宫的地基已经打好,主殿的梁柱巍然耸立。
负责监工的锦衣卫指挥副使兼景藩都尉的韩东,站在临时王府的高台上,望着这座正在崛起的城市,心中充满成就感。
两年时间,从无到有,这片蛮荒之地已经开始有了华夏的模样。
“都尉,最新一批移民名册到了。”
韩东的助手赵四捧着厚厚的册子走来,“此次有工匠二百,农民八百,另有呃,女眷孩童三百。”
韩东一听这话,又是一声感慨,“又是女眷不足?”
“回都尉,愿意远渡重洋的女子实在太少。”
赵四无奈道,“虽然朝廷提高了赏格,但毕竟这是有去无回的天涯路”
“传令下去,“韩东果断道,“凡携带家眷前往南冥者,男子授田增至八百亩,女子另授桑麻地二百亩,土奴一百五十人!”
赵四迅速记下,又补充道:“还有一事。按俞提督建议,我们开始招募土著女子与移民婚配。那些女子学汉话、习汉礼后,倒也颇受欢迎。”
“嗯,这是个办法。”
韩东点头继续道,“但要定下规矩:凡娶土著女子者,其子女必须入学读书,否则收回部分授田。”
“卑职明白。”
赵四躬身道,“还有科举一事。首批童试将在下月举行,按都尉吩咐,试题难度比本土降低三成。”
韩东沉思片刻:“不,改为降低两成即可。南冥科举虽是新设,但标准不能太低,否则将来与本土举子同场竞技时,难免被人轻视。”
“都尉高见。“赵四佩服地说,“另外,刑部来文,询问南冥律法是否完全依照《大明律》?”
“原则上依《大明律》,”韩东早有考虑,“但要根据本地情况适当变通。比如对土著偷盗耕牛者,不必处死,可改为劳役补偿。具体条款让刑名师爷拟个草案出来。”
赵四一一记下,正要退下,韩东又叫住他:“等等,还有一事。传令各屯田点,必须设立社学,聘请流徙来的读书人任教。孩童满七岁必须入学,违者罚其父母劳役。”
“都尉如此重视教化,南冥文风必盛。”
赵四由衷赞道。
韩东望向北方,目光似乎穿越了万里海洋:“皇上说得对,橘生淮南则为橘。但若要这橘子香甜,离不开合适的水土。而最好的水土,就是诗书礼乐。”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