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中国!(2 / 2)
接着朱载坖又提笔在一方云锦上挥毫写道:“朕闻《山海经》载,东海有瀛洲,为神仙所居。今戚卿所平倭国九州岛,更名瀛洲岛,永隶大明。马六甲海峡更名宣威海峡,其北岸为宣威北岛,南岸为宣威南岛.”
三日后,文华殿内争议激烈。
现在的文华殿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初朝廷议事的宫殿所在。
至于为什么不选三大殿,其实理由也很简单,这三座大殿看似气派,实则老旧,而且也有些年久失修的感觉,并不像想象之中的那么气派。
而且如果要翻新动修,又是一大笔银子的支出。
虽然现在大明也不缺这些银子,可是把银子在了这上面,朱载坖总感觉亏得慌。
所以,与其重金翻修三大殿,还不如先用文华殿凑活着。
等以后有了新的章程和方案,可以保证紫禁城自给自足之后,再翻新也不迟。
要不然,真的在这个节骨眼上浪费人力物力,又浪费银两精力,去不计成本的翻修宫殿,这怎么算都感觉不太对劲。
所以,现阶段先用文华殿,这种已经装修过的现成殿宇,用来办事办公,才是最符合实际需求的。
“陛下,臣以为封侯过矣!”
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须发皆张,激动的说道:“戚继光不过平定倭寇,俞大猷仅获一海峡,何至封侯?若此例一开,日后边将皆好大喜功,妄启边衅!”
兵部尚书谭纶立即反驳:“葛御史此言差矣!倭国自太祖时便为边患,今戚将军直捣其都,令其称臣纳贡;俞将军收复马六甲,控西洋咽喉。此非开疆拓土之功而何?”
户部尚书张守直则忧心忡忡的发言:“陛下,远征耗费甚巨。去岁东征军费一百八十万两,南洋之役亦耗百万。若长此以往,国库恐难支撑。”
但这句话说出之后,宫殿内的百官的脸都露出一抹嫌弃之色,好像这钱真的是户部出的一样。
要知道这两场大战的军费,可都是太上皇掏的腰包,以及当初从朝鲜押解回来的三百万两脏银做的底子。
户部不仅没出钱,甚至连力都没出。
现在蹦出来哭穷,谁不起嫌弃啊?
李春芳也听不下去了,他轻咳一声:“诸位,陛下圣意已决。今日所议,当是封号与仪制,非该不该封。”
接着李春芳又转向朱载坖,拜道:“臣和内阁的同僚们商议过了,建议戚继光可封'靖海侯',俞大猷可封'平波侯',取靖平海波之意。”
高坐在文华殿龙椅上的朱载坖微微颔首,淡淡道:“善。让礼部和兵部拟个章程来吧。”
葛守礼还想再谏,被身旁同僚悄悄拉住。
朱载坖锐利的目光扫过群臣,一锤定音道:“另有一事,俞大猷奏请在科伦坡设'大明西洋宣慰司',朕已准奏。着兵部遴选能员任宣慰使,统辖宣威海峡南北二岛及西洋诸事。”
言罢,朱载坖直接起身离殿,宣布退朝。
这一次,朱载坖可并不是要跟他们商量什么,而是在通知他们。
所以,这一次的朝会廷议,根本就不是真的要讨论议论什么问题,而是在通知百官群臣,要怎么做!
而这就是天子的威严!
退朝后,高拱微微一叹,独自留下,最后又去找朱载坖拜见。
“陛下,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此刻已经回到勤政殿的朱载坖,也正在欣赏戚继光随奏疏送来的一口所谓的倭国宝刀,据说叫什么草雉剑,是倭国酋首传承的所谓神器。
朱载坖把玩这把短小寒酸的草雉剑,显然是好奇多过其他任何的想法。
这个时候,听到高拱的话后,朱载坖也随手将草雉剑丢在了一旁的案几上,转身看着高拱微笑道:“先生但说无妨。”
高拱斟酌着语言,小心的说道:“陛下重海疆,固是圣明。然我大明根基在陆,若过重海权,恐轻忽陆上威胁。且朝中清流多持'重陆轻海'之见,陛下宜徐徐图之。”
朱载坖呵呵一笑,并不在意。
朱载坖道:“先生老成谋国之言,朕记下了。然今日之大明,非闭关自守之时。佛郎机人、荷夷等横行四海,若我不进取,必为人所制。”
“所以,朕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当下,放在眼前,更要放在将来,放在四海。如此一来,我中国在将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次朱载坖的用词也发生了变化,没有用上“大明”二字,而是换上了“中国”二字。
可见,朱载坖要创造的并不是一朝一代的辉煌,而是千朝万代的辉煌!
高拱听到朱载坖的这番话后,也是深深一揖,自感渺小,他对着朱载坖拜道:“陛下高瞻远瞩,老臣拜服。只望陛下留意朝野舆情,勿使功臣遭妒。”
朱载坖挥挥手,淡淡道:“朕心里有数。”
高拱听到朱载坖的这句话后,心里也不禁一阵凛然,这些年朱载坖没怎么大开杀戒,他差点都快把几年前的江南窝案给忘了。
要知道现在的江南都还流传着当年的恐怖,好似遭遇了什么不得了的遭难。
如今又是海瑞在那边主政管理,可想而知现如今的江南,已经被收拾成了什么样子。
若是京师里的这些百官群臣们不能理解圣心,不能为大明的将来着想。
这后面的后果,也真的不是高拱能够想象的。
毕竟当今圣上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守成之君,他是有真抱负和真野心的!
一旦朝臣们不能跟上他的想法和动作,那么留给这些朝臣们的机会,也就只会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不会再给了。
所以,当今时候,要想立足朝野,要想随着当今圣上立下不世之功,那就只要一条路!
紧紧跟随便是!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