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仁德的大明大皇帝陛下(1 / 2)
隆庆三年。
一转眼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就过去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明也发生了很多事。
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其实也都是在为同一件事酝酿。
就比如发生在隆庆元年腊月的一件大事。
当时都传说罗龙文藏有巨额脏银,也传说倭国富银。
但这些仅仅也都只是传说,除了最早接触的人,知道这是真的,剩下的人即便是相信,也都是热闹多过事实。
但随着赵文华和谭纶两人,大张旗鼓的将罗龙文在朝鲜窝藏的三百万两脏银,从天津卫运上岸,让一路吃瓜看热闹的百姓们都看到了这装满三百万两白银的银车之时。
原本只是吃瓜看热闹的老百姓们,就真的沸腾了起来。
这可是三百万两白银啊!
普通人就算是努力十辈子,也未必能赚到其中的零头。
但是只要有机会出海,有机会去到倭国,有机会弄到倭国的银矿.
那么这一切都将不再是梦!
所以从那一刻起,原本只是看热闹的普通百姓,这一刻就化为了巨大的民意海啸,他们都无比鲜明而又坚定的支持着朝廷对倭国的征讨。
朱载坖在看到这一幕后,内心也是无比感慨的。
本来他是不想这么利用民意的,毕竟这种方式利用下的民意,也是很容易失控的。
可是如果用教育的方式去利用民意,这个过程又太过漫长。
毕竟这个时代也没有电视剧,也没有广播站,消息传递起来所受到的局限性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朱载坖下令建议一些乐府机构编撰一下当年倭寇入侵沿海地区的戏文故事。
但是这些久坐太平的戏曲人材,根本就编不出那种接地气的苦难戏曲。
他们最后编出来的故事,让朱载坖看了一遍之后,都嫌弃的直摇头。
所以,想要利用文化传播的思路,宣传倭寇的穷凶极恶,宣传沿海百姓的苦难可怜,宣传大明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是有些难度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认知里面,他们即便是听闻过一些,当初倭寇肆虐的沿海地区的故事,也只是当做是故事听听,并没有任何感同身受的感觉。
毕竟遭受倭寇之难的不是他们。
所以,想要调动这些百姓们的民意支持朝廷对倭国用兵,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作为皇帝的朱载坖虽然也可以不在乎这些民意,就单纯的只从利益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就可以召集百官决定对外用兵的事宜。
可是这种缺乏百姓支持的战事,打的时间短,取得的战果丰厚,损失又相对较少,这还能接受下去。
但万一战事陷入焦灼,拉的时间久了,朝廷和民间又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朝廷此举就是劳民伤财,在打不义之战。
那么坚持的越久,收到的反噬就会越大。
就像千年前的隋唐征服高句丽之战一样。
如果此战是放在数百年后的民意基础上去打,那绝对是正义到没边的战争,老百姓们也肯定是举着双手双脚来支持的。
可是当时时代除了王朝高层看到了高句丽带来的威胁和风险之外,大多数的老百姓是并不知道高句丽在哪,打它又有什么用。
所以,当隋炀帝一次一次的征召大军和民夫,发起对高句丽的倾国之战时,老百姓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一旦前方战事失利,又导致了极为严重的连锁反应,那么作为发起此次大战的第一责任人,隋炀帝即便是再能甩锅,这些责任还是会换一种更加严峻的方式反馈到的身上。
因此,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无果之后,不管他再做什么的奇观政绩来补救自己的名声,大隋内部的人心也都已经不行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在地方上直接蹦出了十八路反王,在世家统治的阶级基础里面,也出现了很多三心二意的世家大族在阴奉阳违隋炀帝的权威和地位。
而这就是没有充分民意基础的后果。
而且在朱载坖的历史记忆里,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了大明。
当然这个历史记忆是原来时间线内的。
在原来的时间线内,到了万历年间的中后期辽东女真开始崛起统一,他们的出现不吝又是一次隋唐时期的高句丽重现。
若是中原王朝放任不管,任由坐大。
那么谁也不敢保证,这做大之后的割据新势力,会不会起来窥伺中原之心。
所以,只要是脑袋正常的统治集团,都不会允许有这样的威胁存在。
因此不管是在位,是谁统治着这个庞大帝国,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出兵征讨,消灭这个可能威胁中原安定的割据势力。
但可惜的是,有时候统治集团是高屋建瓴的看到了威胁的可怕,但是处在底层的百姓们,却对此茫然无知。
他们只知道朝廷只要打仗,肯定会摊牌各种劳役赋税,让他们的日子过的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只要当朝廷对这一类战争的把控程度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不能短时间的解决问题。
并使得战争成为了常态化,使得朝廷对百姓的索取也成为了不得不进行的常态化征缴,那么长此以往,朝廷必然是两头不能兼顾。
不仅原本看到的危险没能摁住,就连自己的内部,也随着这场战争带来的后遗症,进入到了民心丧失的危险阶段。
最后两头失控,王朝进入灭亡也就是时间倒计时的现实问题了。
现在朱载坖想要对倭国用兵,肯定不能是脑门一热,带着自己穿越之前的仇恨记忆就下旨决策了。
毕竟这些仇恨只是朱载坖个人内心深处的仇恨记忆,并不是大明整个国家意志的仇恨记忆。
倘若自己没能清醒的理解到这一点,就以为自己一拍脑袋的决策,就可以得到大明上上下下无数百姓们支持,那肯定是要出大问题。
而且从法理上讲,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也为了当时的天下安定考虑,还专门整出了一个十五个不征之国的白名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