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2 / 2)
城破后,暴怒的鞑子对此地进行了屠城,死者近二十万。
韩信将三个牌位抱起,向来很稳定、杀伐果断的手,忽然有了轻微的颤抖。
这就是他追随开国的大汉啊。
漫长的岁月之后,还有人坦然迎向刀头,只愿身著汉家衣冠。
多么的令人骄傲……
却又怅然。
这次,景泰朝也来了人,并不是朱祁钰亲征,而是投诚了他们的英王陈玉成。
英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策马踏平二十五营,在战力这块绝对没话说。
陈玉成作为岭南客家人,一来就目标明确,直奔「岭南三忠」的牌位:“几位都是来自我家乡的英杰!”
朱祁钰虽然不打算亲征,但这么大的事,肯定要到第一现场观战,不可能待在本位面。
他看了看岭南三忠的故事。
陈邦彦,投笔从戎,力战清军于清远,身殉国事,慷慨绝食五日,以《临命歌》留绝笔从容就义。
陈子壮,东阁大学士,力举义旗抗清,多次转战禺珠、高明、新会,兵败被俘,惨遭锯刑殉国。
张家玉,起兵东莞,连克数郡,十日鏖战不屈,知无力回天,投湖以死,誓与山河共存亡。
忽听旁边一道清朗的声音说:“我听闻,张家玉生前和延*平王关系很好。”
“他战死后,延平王曾考虑过将王号取作「潮王」,以纪念他和潮州诸多英杰,但最终还是选了隆武帝的行宫所在地,「延平」。”
这个延平王,自然不是郑经。
而是指他的父王郑成功。
朱祁钰转过头,发现是邓羌。
大家在副本待了那么久,十分熟稔,笑着打了个招呼:“邓将军也来了,文玉在吗?”
邓羌拱了拱手:“我们陛下在后边,一会就到。”
邓羌拿走了皮岛总兵毛文龙的牌位。
这位英杰并没牺牲在战场上,反而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他能力也极强,以皮岛区区弹丸之地,能养活数十万辽民,其功至矣!
“这袁崇焕好不晓事”,邓羌抱怨道,“毛文龙不就是跋扈了点,多索要了一些粮草封爵,他至于动私刑,矫诏将人杀了吗?”
众人霎时无语。
那是!
和你的「司隶校尉」比起来,毛文龙确实也没干什么!
邓羌甚至和慕容垂结为了异姓兄弟,交朋友的眼光也是没谁了。
不得不说,他这个充满匪气的作风,和毛总兵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他真是运气好,生在了大秦,苻王君臣都护着他,只需要打仗就行了,完全不必担心庙堂上的事。
倘若摊上崇祯,多长几个头都不够砍的。
姚襄恰好路过,铁了心要和前秦王朝的人过不去,故意唱反调。
手一伸,立刻就拿走了袁崇焕的牌位,珍而重之地包裹好。
“可见你没眼光,袁督师的故事多感人啊,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邓羌:呵呵。
……
旁边,北府一群小将聚在一起。
辛弃疾拿了定西侯张名振的牌位。
这位是张煌言的族兄,追随延平王作战多年,三入长江,收复舟山。
据说,他第一次觐见延平王的时候,谈吐有些蠢笨,郑成功本来对他不以为然。
不料,张名振一急,当场脱了衣服,露出后背上的“赤心报国”四字,深入肌肤,观者为之惊叹改容。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岳王”,辛弃疾评价道。
檀道济汗颜道:“……不,岳王应该没有一着急就当众脱衣服的嗜好吧。”
他拿了忠肃公卢象升的牌位,诚恳地燃香拜了拜。
“一介书生能练出天雄军那样的绝世雄兵,真的很了不起,让我想到了我们北府当年初次草创的时候。”
王镇恶取了史可法的牌位,悄然搁下一枝色泽明艳的红梅。
他轻轻念出了后人给史可法的赠语:
“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梅花岭上,花再开时,君可归矣。
这次,少年萧赜也要和北府众人一起同行。
他是个天生的战术大师,擅长谋而后动,虽然年纪尚小,已展现出了几分日后的风采。
而北府所有名将最大的特点就是莽,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