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1 / 2)
“古来亡国之君,多为人所囚困,或如怀愍二帝青衣行酒,受辱虏庭,或如徽钦二帝孝服拜庙,闭之空谷。朕绝不至于此。”
东元帅完颜承麟跪伏在地上,含泪劝说道:“陛下想想武亢的预言,正月十三未至,还没到最后末路之时……”
冥冥之中,完颜守绪对明日即将发生的事早有预感。
但他想起那句话,心中到底还是浮现出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于是,将帝王玉玺递给完颜承麟:
“朕身体不好,近来时常咳血,已无法再骑马驰骋,唯有死在这里一途。”
“朕现在传位给你,你素知兵机,又能征善战,倘能顺利逃出生天,东山再起,江山社稷不曾自我而断绝,朕死而无恨矣。”
当年辽国覆灭,耶律大石曾在重围之中,单枪匹马出逃。
后来前往中亚地区重建辽国,登基为辽德宗,万里西征,再振契丹国祚,史称“西辽”。
作为中亚地区唯一的霸主,西辽国力之强盛,地域之宽广,并不弱于辽国全盛时。
完颜守绪希望,武亢的预言能够应验一次,到正月十三日那天,完颜承麟可以借此机会成功逃出去,成为下一个耶律大石。
而自己这一生,便只能到此为止了。
在百官的震天哭声中,他摘下帝冠,换上素服,长发披散,走入了幽兰轩深处,自缢而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为免于尸体落入敌手,横遭侮辱,他还立下了遗诏,死后即焚。
近侍们纷纷随之自杀。
正月初十,天刚蒙蒙亮,孟珙和塔察儿便按照约定的计划,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塔察儿进攻西面,大将完颜仲德浴血奋战数个时辰,眼看城池将破,回眸又见幽兰轩上空浓烟滚滚,知道君王已去,于是纵身一跃,跳入汝水。
五百余名战士一齐跃下,随之殉国。
孟珙进攻南面,作为奇兵,轻而易举就破入城中,转头发现塔察儿等人还在苦战,赶紧放下吊桥,把蒙古军接进来。
二人在进城路上,就战利品的问题扯皮了一番。
孟珙说,要把完颜守绪生擒回南宋太庙,以报靖康之耻。
塔察儿说,完颜守绪的曾爷爷、金世宗完颜雍,对我们蒙古进行了减丁灭族政策,百万人因此而死。
这是无法消泯的血海深仇,必须要把完颜守绪抓回蒙古,好好折辱一番。
虽然完颜守绪压根没见过这些先祖,也没享受过一天祖上的荣光,反而被迫背负起了无人愿意承担的家国千钧重担。
但是,谁让他姓完颜呢……
在孟珙和塔察儿两人看来,他出生在这个世上就是原罪,就是要给祖宗们背锅的。
塔察儿还说,必须对蔡州进行屠城,以震慑其他负隅顽抗的金国残余势力。
孟珙坚决不同意屠城。
塔察儿嘟嘟哝哝,很不高兴,最终还是退让了一步,答应不动普通百姓。
至于战利品,那就各凭本事了。
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完颜守绪和整个幽兰轩都被烧成了灰,蒙宋联军什么也没得到。
完颜承麟率众进行了巷战,死于乱军,金亡。
塔察儿带走了完颜承麟的一只手,孟珙带走了完颜承麟的大部分尸体,各自拿回去报捷。
城中没有了任何贵重之物,全部都在之前被完颜守绪散出,赏给了军民,几乎都焚毁于烈火。
城中也不剩下了任何百姓,所有人都追随君王上了战场,都战死了,这里已是一座彻头彻尾的空城。
众人争相赴死,前赴后继,仅有张天纲等少数几人,在欲投水殉国时,被早有准备的宋军捞了起来,装进囚车,押送回朝。
孟珙和塔察儿一商议,觉得这里已经是空城,没必要再派人驻守。
加上本次征伐也没得到什么战利品,将士们都等着回朝报捷,论功行赏,于是决定全军撤离。
正月十二日开始,宋军陆陆续续撤离,正午往后,蒙古军也开始了拔营启程。
正月十三日,蒙宋联军各自归家,全部撤了个干净,整座蔡州城空空荡荡,连一个鬼影都没有。
武亢的预言终究还是应验了,“正月十三,城下再无一人一骑矣。”
然而,预言家本人已经看不到这一幕。
作为擅长卜算的大师,武亢名气很大,属于蒙宋两国争相抢夺的高级技术人才。
窝阔台大汗也对他很感兴趣。
因此,塔察儿开出了很高的价码,成功压过孟珙,抢走了武亢,带着他一起北上。
途中,武亢趁看守之人不备,紧握着从前完颜守绪赐给他的天官符节,投水殉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