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2 / 2)

如果全用原赵宋官员任职,风气如故,弊政难除。

这换了天下的功效约等于没有啊……

加上陈蒨攻城掠地,进展又格外惊人,扫平偌大疆域,万朝观众都为他狠狠捏了把汗,真不知道他打算如何收场。

对此,陈蒨早有对策:“文武大臣,贾似道及其一干党羽一个不留,余者量罪论刑,无罪则宽宥处理。”

“朕会让皇后在大宋监国,文武重任一以委之,并为她留一批可靠的心腹辅臣,与重兵护持。”

“至于本朝欠缺的人才,就在此开设求贤令招募,而后再带回去。”

李庭芝沉默了一会,虽然知道按照眼下的局势,这已经是最妥帖的安排,但还是心气难平。

他一向性情刚直,终是没忍住,稍稍语中带刺地来了一句:“老师晚景凄凉,郁郁而终,赵宋盈庭大臣谁不曾在其中出力……”

赵宋文官群体不是当年秦桧,并不算真正的刽子手,可他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孟珙英年早逝,而害他的人,却能接下求贤令,在新朝继续青云直上。

两相对比,何其讽刺。

李庭芝在出发之前,被自己的军师耳提面命过,早就洞察了事情的走向,所以,才决心隐退,不愿和这些人继续同朝为官。

他满心凄凉,正想找个理由脱身,谁知,陈蒨惊奇地看了他一眼:“谁说朕要向原先的赵宋官员发求贤令了,朕是那么不讲究的人吗?”

陈朝缺人才,但不缺垃圾!

就赵宋文官群体的素质,不好意思,文皇陛下还真看不上!

李庭芝:?

等等,这和军师给的剧本不一样……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难道陛下要去挖山林隐士,和那些弃官归乡、不愿仕宋的英才吗?”

这倒是可以。

宋理宗整日倒行逆施,引得一大批仁人志士对朝廷心灰意冷,于是挥一挥衣袖,拜拜,我们不伺候了!

仅仅是文天祥中状元的同一届进士,就有超过半数的人不愿授官,直接归乡。

把范围放大到整个江南之地,弃官人的数字更是十分惊人。

“这是一方面”,陈蒨淡声道,“其他的人才,就只能看上之后直接从对面抢了。”

李庭芝:“……”

文皇陛下,你是如何做到,将“抢”这个字说得如此云淡风轻,好似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

陈蒨轻笑,一拂衣袖,朱衣如流火般映着窗外明光:“蒙哥汗正带兵征伐蜀地,麾下精兵强将无数,朕先把他杀了,然后再把他的军营幕府全部搬空,这不过分吧。”

李庭芝:“……不过分。”

陈蒨又道:“这些归顺的蒙古将领,朕将他们的家人留在本地作为人质,自身则送到陈朝位面去征战。在朕的主场,他们就算心怀不轨也掀不起什么浪花,这很合理吧。”

李庭芝:“……很合理。”

陈蒨保持着微笑:“朕灭蒙古大汗,也算是为天子死社稷的金哀宗报了仇,等会进入临安,就把金哀宗的遗骨取出来,以天子礼仪下葬,吸引一些金国遗民前来投奔效力,如元好问、刘祁等贤臣,这可行性很高吧。”

李庭芝:“……可行性很高。”

合着到头来,陛下是三家通吃!

宋金蒙古的人才,他一个都不放过!

“我还有一个问题”,他语气弱弱地问,“我们都打算直接抢了,为什么还要贴求贤令……哦,懂了懂了。”

李庭芝看了一眼评论区,观众们正吵吵闹闹,叹息他的不开窍。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东西虽然名义上叫求贤令,实际上,也可以是入户盗窃之前的通知书?

李庭芝担忧地说:“陛下把蒙古将领全部运走,我担心留下的这些士兵会哗变……”

这确实个问题,陈蒨沉吟了一会,忽然涌现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昔年,孟珙曾和蒙古都元帅塔察儿折箭为誓,结为安答对吧。”

李庭芝不明所以地点点头:“是的。”

“既然如此”,陈蒨一抚掌,凝目微笑道,“孟珙于你如师如父,塔察儿是他的义兄,那就是你的大伯,你作为蒙古都元帅的家中子侄,在大伯死后接手他留下的军团,没任何毛病吧。”

天降一个大伯的李庭芝:“……”

不,他觉得处处都是毛病!!!!!

陈蒨充满期待地问:“当年他们结义的时候,一定说过一些类似于共富贵、好兄弟你的就是我的,之类的场面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