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1 / 2)
李庭芝无语,他老师虽然政治敏锐度不高,但并不是铁憨憨。
面对陛下核善的目光,他挣扎了许久,终于超小声地说:“有起誓过,而且非常真诚。”
就像司马懿对着洛水、刘义隆望着蒋山一样真诚。
陈蒨满意地点点头,决定就这么安排了。
他只是图一个名义上的师出有名,至于哪个不长眼的提出质疑……那就先打服了再说!
是夜,李庭芝在军营里住下,心情复杂,给自己的军师写信:
“果然不出你所料,我们这位新陛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
“你在扬州大营好好待着,我再帮你探探路。”
李庭芝觉得,自己的军师聪颖绝伦,算无遗策,身具廊庙之才,有千古一相之姿,反正他平时一切都言听计从,陈朝刚好缺一个宰相,让他来再适合不过了。
但自己初来乍到,总不能刚一来就推荐人吧,搞不好百官还以为他在安插亲信。
总需要一个契机。
……
李庭芝还等待推荐人的契机,万万没想到,陈蒨心中已然物色好了未来的丞相人选。
这个人暂时还没出生。
有了李庭芝作为前驱,陈朝军队从京湖南路、北路,分两道往上,势如破竹,顺风长进,转眼间就收复了淮西,以犄角之势,包围了南宋小朝廷。
南宋将领大多投得飞快,最多做一做象征性的抵抗。
陈蒨审查之后,将他们整顿一番,各自丢到临时岗位上去发光发热。
一列在南宋境内活动的蒙古军,本打算配合蒙哥大汗的动兵,伺机而动,这时,也被全军俘获。
队伍的领袖,正是蒙古大将、汉军万户张柔。
张柔一来,纳头便拜,表明了投诚之意:“愿为陛下基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侯安都:“……”
就特么离谱,准备了一摞劝降的台词,却一个字都没用上。
这人看着浓眉大眼的,怎么倒戈得这么快!
张柔:嘿嘿,一回生二回熟,从前投过一次,现在再来一回当然很熟练了。
张柔出生于河北保定,少年时,便英气盖世,闻名乡里,以豪雄著称。
贞祐末年,金宣宗弃地南渡,将整个河北尽数让于敌手,暴露在蒙古铁蹄之下。
张柔遂带着当地的乡亲父老,结坞堡以自固,有数万户前来投奔。
然而,全盛时期的成吉思汗根本不是他能挡住的,所以,在一次惨烈的打败之后,张柔为了保命,麻利地改换门庭,投降蒙古。
他用兵颇为老道,经常创造出一些军事奇迹,曾以数百人大破金兵数万,野外遭遇战也打得颇为可圈可点。
本人的口碑也很不错,从来没有屠城杀俘、欺压平民的劣迹,甚至还号称“非与敌战,誓不杀也。”
而且还很擅长搞民生基建,每到一个地方都与民镇静,劝课农桑,休生养息。
史书以四个字来称呼他治下的郡县,“如承平时”,可谓含金量非常高了。
所以,张柔主动改换门庭,丝毫没有心理负担。
自己之前跟南宋作战,只是因为两国敌对、立场不同,所以才动兵,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在百姓中的名声也很好。
按这条件,到了新朝必定会被引为座上宾,有什么可担心的?
一开始的发展,也确实如张柔所预料到的那般,陈蒨亲自接见了他,温言抚慰,厚礼相待,如此和煦的态度着实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文皇陛下人格魅力拉满,忽悠技能全开,饶是张柔这种滚刀肉老油条,也不由被他狠狠感动了一把,信誓旦旦地说:
“陛下放心,臣定为陛下冲锋陷阵,斩将搴旗,开拓更多的土地!”
陈蒨凝视了他许久,日光在眸底水涌山叠,翻澜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光彩,倏然微微一笑道:“好,朕也会善待你身后的保定城。”
张柔信心满满地离去了。
他确实是个久经沙场的名将,风骨飒爽,旌甲光寒,锐利而雄峻,让人一看便觉得十分可靠。
......
“可惜了。”
陈蒨淡望一眼他的背影,轻声道,“如此人杰终不能为朕所用。”
要怪就怪张柔命不好,生了个混账儿子吧。
当然,在杀张柔之前,他会让对方尽可能多地杀敌,开疆拓土,榨干所有剩余价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