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2)

他回到家中,终于看到大嫂。苏蕙仙在前面走,丫鬟和仆妇抬了四个箱子过来。

苏蕙仙将手里的单子递给庄绍耀,面带歉意道:“时间太紧,我来不及收拾其他的,只准备了吃的和用的,以及一些临时收拾的伴手礼,都在这上面。”

庄绍耀被乱兵进河南的消息弄得捉急,脑海中想的是一人一马,倍道兼程赶回家。

他看见这么多的“累赘”,不由得急道:“东西太多了,只怕耽误行程。”

苏蕙仙笑道:“你怕是看岔了,虽说乱兵进了河南,但离汝县尚远,你回去必然来得及。俗话说穷家富路,路上带的东西多比路上缺衣少食好。再者,也就是多雇一辆车的事情。”

“我要骑马回去。”庄绍耀说出自己心底的打算。

苏蕙仙惊道:“坐车回去已是路途劳顿,骑马回去就更不用说了。下雨了怎么办,刮风了怎么办,你路上病了,该如何是好?”

“千万别说气话。即便你是铁打的身子,那马儿也坚持不住。”苏蕙仙继续劝道。

庄绍耀被泼了一盆冷水,慢慢清醒过来,不好意思地看着大嫂:“我太着急了。”

“忙中难免生乱,你哥也是,你也是。车我已经雇好,明日过来接你。这次跟你回去的是董二,他跟着你哥走南闯北,经验丰富,路上你多听他的话。”

苏蕙仙的声音平和而安定,吹散了庄绍耀心中的焦虑。

“咱们不过是未雨绸缪,且你大哥多年未见父母,实在担忧得很,难免失了分寸。”苏蕙仙继续道。

庄绍耀连连点头,道:“就是就是,大哥就是急躁,幸亏有大嫂。大嫂就是我家的定海神针。”

苏蕙仙闻言笑起来,叮嘱:“路上小心,多劝劝爹娘,一定要让他们过来。这世道……”

苏蕙仙忍不住叹气,这样的世道不知道能残喘多久。她读过史书,这关外部族的国号,每每想起来,就让她惊心动魄。

庄绍耀道:“朝中有不少大臣,忠心为国,大嫂不必过于担忧。”

苏蕙仙面上一缓,道:“是我杞人忧天了,这些东西就搁在这里,你有时间瞅瞅,缺什么再去办。”

庄绍耀连忙道谢。苏蕙仙走后,庄绍耀将收拾好的行囊一一整理好,他多少算是有出行经验的,不至于手足无措。

晚上临睡前,庄绍光过来给庄绍耀四百两银子,八十两作为路上的花费,剩下作为请父母亲人回来的花费。

次日一早,庄府外来了两辆车,庄绍耀和董二两人坐一辆,行礼装了一辆,一行踏上回家的行程。

这一路上比来南京人少,且只有庄绍耀和董二两人,赶路的速度快了不少,幸好路途较为安全。

庄绍耀等人有惊无险地进入河南地界,当他看到与来时相差无几的和平之景时,心中松了一口气,看样子乱兵只在河南的西北部活动,还没有深入河南腹地。

然而,当他们越来越深入时,庄绍耀发现沿途多了不少乞丐,拖家带口,衣衫褴褛,令人目不忍睹。

庄绍耀的心又揪起来。董二安慰他说,家里不一样,都是乡里乡亲,同气连枝,便是土匪来了也不怕。

但庄绍耀就这样担忧了,董二还催促他读书。

“大爷说了,车上摇晃对眼睛不好,只是三爷每晚安置好都要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董二转述庄绍光的话。

庄绍耀只能按着头读书,没有荒废一日。

马车晃晃悠悠进了汝县城门,说是城门也不准确,只不过是用土夯的,与京师和南京的石头城墙相比差远了,在乱军面前大约是个摆设。

庄绍耀离开前,城里临街的店铺大开着门,柜台上磊着所卖的货物,老板或者老板娘或活计等人扯着嗓子叫卖,路上都是食物的香味……

但是庄绍耀的马车穿过最繁华的街道,发现冷冷清清,铺子关了一半,街上多了三三两两像老鼠眼睛贼溜溜似的青年人。

他们揣着手缩着头,专门冲路上的小娘子和新妇笑,吓得这些人忙不迭地躲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路上行人的衣着也不如之前光鲜亮丽,大多都是灰扑扑的,补丁摞补丁,仿佛之前的华丽就是一场旧梦。

庄绍耀百思不得其解,董二也是一脸迷茫。

最后庄绍耀找了家卖包子的小店,买了几个热包子,问卖包子的老婆婆道:“婆婆,我离家几年,现在才回来,怎么发现家里和之前不一样了。”

老婆婆咬着牙,黝黑干枯的手抬起来,指着外面不断颤抖,说不出话。

庄绍耀顺着老婆婆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看见门口站着几个壮汉的铺面,牌匾被门遮住看不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