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周予夏却愣住了。

后面是猛兽昆虫,前面是黎初临。

她被前后夹击,不知如何行动,只能站在原地观察情况。

黎初临的声音温和,听起来有些疲惫,“嗯,我走的一个月你没闯祸吧。”

他刚下飞机,连家都没回,赶着过来参加会议。

“怎么会,牢记使命,不敢造次。”霍然做了一个敬礼手势,“老师东京好玩吗?有没有带特产回来。”

“我确实带了好东西。”黎初临从手上拎着的袋子里拿出一本十厘米厚的外文书递给霍然。

霍然同时发出一声哀嚎,“不是吧老师!”

从内侧向室外看,比从隔着玻璃从外向里面观察更清楚,外面人的举动也看得一清二楚。

黎初临注意到站在花园里的周予夏,眼眸微亮,却有些不解。

她站的位置前不前后不后。

人们都是为了放松才去露天广场,可她站在阴面,畏首畏尾,实在称不上放松。

霍然顺着老师的目光,也看见了周予夏,没多想,开心地招手打招呼,“周医生好,一起去开会啦。”

周予夏实在无处可躲,定神应声,只能走到二人身边。

一周不见,黎初临的头发剪短了些,加上正装制服的衬托,整个人挺拔,清爽干净,走在周予夏身边,她又感受到熟悉的来自四面八方来的受人关注的视线。

好在会议室不远,几步就到了。

他们到的时候,人刚来了一半。

周予夏在靠前面几排随便找个位子坐下。

为了和黎初临保持距离,她故意坐在一个比较年长的女医生旁边。一坐下便和对方礼貌寒暄起来,生怕再和他眼神交汇。

晚一步进来的黎初临轻轻略过周予夏在方向,并未表露任何情绪,坐在她身后隔一排的位置。

霍然刚刚叽叽喳喳了一路,见自己老师坐下,顺便在他旁边也坐下了,但是嘴上的动作没没停,又怕打扰其他人,于是压低了声音继续和老师说话。

作者的话

槐夏

作者

02-24

见面时傲娇装正经,见不到又会想念,如果真的完全放下前任,大概就心如止水了吧,谁懂我们敏感女孩子的脑回路哇

第6章 故人来自远(六)

江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现任院长叫黎汝正,是黎初临的父亲。

论长相,黎初临长得并不像父亲,但是面对工作严谨细致的态度倒是和父亲如出一辙。

黎汝正毕业于北市大学心脏外科学系,现任江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国立心胸管病学分会长,肿瘤研究会成员。

与黎满楼和黎初临不同,黎汝正走实验研究道路,并不参与教学管理。

尽管学校曾经多次请他任职教学,他都拒绝了。

黎初临曾经和她说过原因,黎父虽然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颇有建树,带领研究团队多次突破疑难杂症治疗,但是本人内敛寡言,自诩实在不是做老师的材料,更别提现在对教课育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周予夏有幸见过黎院长几次,那时他还是医院研究基地的主任。

为人刚正不阿,寡言严肃,仅出任院长三年,就让江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翻了一番,可见其优秀的领导管理能力。

会议开始后,黎院长在讲台上摆正麦克风,沉声宣布:“今天会议主要是宣布一个好消息,也是江立医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院将携手仁宁精神专科医院、市疾控中心共建脑部疾病联合研究中心。”

“这标志着我市医疗研究格局迎来重大突破。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精神病学部等核心科室将作为主力军,联合影像诊断中心、生物样本库、临床药理基地等八大学科模块,构建国内领先的脑重大疾病多维研究体系。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病例数据库、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打造国际学术交流窗口,系统培育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梯队,为提升我国脑科学领域整体科研水平注入强劲动能......”

周予夏翻开摆在桌上的宣传手册。

研究中心涉及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癫痫,神经损伤与修复,精神分裂症以及精神障碍等八个研究课题,并且将所有在职的专业医生姓名履历列举出来。

神经外科的教授占了大部分席位,正教授最后一栏处,黎初临的证件照以及相关医学背景都印在了手册上。

所有医生都身穿白大褂照证件照,黎初临也不意外。

干练的短发,流畅精致的五官,他面无表情,但是天生含笑的眉眼和唇角让他看起来亲切温和许多。

他年轻,但是成就履历密密麻麻竟然写了三百字,一点不比前面资历深的教授少。

“接下来有请疾控中心负责人赵庭之致辞。”

黎院长话落,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只见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走上台,从容悠扬的声音从音响传出,“大家好,我是赵庭之。很荣幸此次能与江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各位医疗同事合作……”

“此次脑部疾病研究小组,旨在组建江立市脑部疾病医疗团队,构建专家会诊体系,提高脑部疾病疑难杂症治愈率。近些年脑部疾病患者人数增速快,北市首先建立了脑部疾病研究中心,江立作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