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枝 第64节(1 / 2)

他上前一步,“父皇,机不可失!儿臣认为,应当立即派使者前往唐州。郭鹏虎如今生死难料,万一他突然暴毙,我们连谈判的契机都没了。”

孟相跟着进言,“陛下明鉴。熙王军虽暂时休整,但最多半载就能恢复战力。届时他们挟胜势直扑京城,后果不堪设想啊!”

宣帝目光扫过二人,“那依你们之见,该派谁去和谈?”

太子与孟相眼神一碰,同时躬身行礼。

“全凭父皇圣裁。”

“全凭陛下圣裁。”

张钺见状,暗自冷笑,这烫手的山芋,谁愿意接?

和谈之事,说到底是屈膝求和。去的人不仅要背负骂名,更会在青史上留下污名。

太子离龙椅只差一步,岂肯自毁前程?

至于孟相,孟清澜已立为太子妃,他如今可是未来国丈。何况赵皇后倒台,赵家势力被连根拔除,眼下这孟相的门生遍布朝堂,他岂会去冒这个险?

寻常官员又不够分量,此人须得是朝中重臣,才有资格去和谈。

宣帝沉思片刻,“信王和凌王,年纪尚小,且信王远在信州,凌王又从不参与朝堂之事,怕是难堪大任。”

说着,宣帝看向张钺,“张爱卿,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张钺恭敬答道,“若陛下不弃,臣愿前往唐州,为陛下分忧。”

宣帝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太子与孟相难掩惊诧,这烫手差事,张钺本可以置身事外,他为何上赶着接下?

旁的不说,这和谈成败难料。

若成,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若败,轻则身败名裂,重则要以死谢罪。

这般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朝堂老狐狸们躲都来不及,他竟主动往火坑里跳?

殿内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许久后,宣帝深深看了张钺一眼,叹道,“张爱卿,朕便将这江山安危,托付与你了。”

“臣,定不负圣恩。”

张钺伏地三叩。

他踏出大殿,夜风迎面扑来。

眼下已是四更天了,外头夜色极浓,远处那一盏盏宫灯,随风摇晃,投下的光甚是浅淡。

他眯了眯眼,心里默念道,“徐闻铮,我们又要见面了。”

唐州军营里,徐闻铮的帐中还亮着灯。

谁也没想到,熙王竟悄无声息地到了唐州。此刻他正坐在案前。

帐内的烛火微微跳动,映着徐闻铮沉静的面容。熙王发现,近一年不见,徐闻铮的面容添了几分成熟冷峻,身形也精壮了不少。

“所以,郭将军三个月前,便已去世了?”

徐闻铮放下茶壶,神色如常地回道,“是。这些时日,军务文书皆由我代笔。”

熙王并不惊讶,这几个月来,军中大小事务都由徐闻铮出面,郭将军连个影子都没露过,他心里便隐隐猜到了几分。

熙王忽然笑了,“一直让你顶着个参将的名头,确实委屈了。”他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待我回安庆府就下告书,封你为镇远将军,这十万人马,尽归你调遣。”

徐闻铮挑了挑灯芯,语气轻缓,“熙王千里迢迢,不顾安危,从安庆府直奔唐州,怕不是只为了确认郭将军的安危吧?”

熙王饮了一口茶水,“聪明如你,如何会猜不到我此行的真正目的?”

徐闻铮当然心知肚明,熙王这是来问他做何选择的。

如今,荻国各部落,为拥立各自支持的皇子,登上太子之位,争斗不休,眼下正是出兵收复失地的绝佳时机。

另一方面,熙王军和宣帝的兵马刚结束一场鏖战,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起兵。而郭家军刚在与荻国的大战中得胜,势头强劲。

若是他率军从北境直取京城,必定鼓舞熙王军的将士,令他们士气大振,熙王不出七日,便能登上大位。

徐闻铮陷入沉思,沉默许久。

熙王抬眼看向徐闻铮,见对方神色依旧平静,毫无波澜。

当年徐侯爷被宣帝困在京城,至死都未能完成收复北境的夙愿,如今这机会就摆在徐淮的眼前。

徐闻铮忽地出声问道,“那熙王是何决策?”

熙王也不绕弯子,只说道,“京都定会派人来劝你投奔京都,我只要你保证,不会临阵倒戈。”

徐闻铮闻言,眉梢微微一挑,“仅如此?”

熙王将身子往后一靠,显出几分长途跋涉的疲累之感。

“北境三十三城,是你徐家人的执念。我若强要你放弃,与宣帝当年将徐侯强困京都,有何区别?”

他说着,忽然笑了笑,“京都迟早是我的,但收复北境的时机,错过这次,不知还要等多少年。”

徐闻铮定定地看了熙王片刻,忽然举盏,“那便祝殿下早日问鼎登极。”

两人以茶代酒,一口饮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