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枝 第13节(1 / 2)
……
船渐行渐远,清枝木然地站着,看着那道笔直的背影在波光粼粼中一点点淡去,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她知道,小侯爷不会回来了。
河风掠过她空空的袖管,她抬手取下垂垂欲落的簪子,将头发重新收拢,拧成一个简单的发髻。
不知不觉间,码头上又变得热闹起来,人声,浆声和叫卖声交织成片。
她看着繁忙的码头,却不知自己该往何处去,仿佛因为小侯爷的离去,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极为陌生,连心也空荡荡的。
码头又有船只靠岸,刷了桐油的船板“咚”地一声撞在了码头的木板上。候船的人推搡着往跳板涌去。
穿着鹅黄棉裙的新妇紧搂着襁褓里的孩儿,迈着碎步上了船,身后跟着两鬓斑白的卖货郎,颤巍巍的扁担两头悬着竹篾编织的箩筐,里面是红彤彤的柰果。
卖货郎后头跟着一个年轻的后生,他转头时不小心撞上了扁担头。
后生“哎哟!”一声,手上的乌鸡险些脱了手,他将扁担头一推,“你个老不死的,走路不长眼啊!”
这一推,扁担猛地一斜,箩筐便转了方向,结结实实撞上了清枝的腿弯,柰果散落一地。
那后生见状脸色骤变,猛地推搡开身旁的渔妇,一个箭步蹿上船板。
卖货郎赶紧放下扁担,见清枝眼眶红红,以为是自己的箩筐撞疼了她,赶忙道歉,“对不住啊姑娘!”
清枝忙摆手,“无碍的。”
卖货郎见她似乎没有生气,忙不迭蹲下身子去拾掇散落的果子。清枝见状也慌忙屈膝,十指流转间,已利落地将几个浑圆的柰果拢进怀中。
船客们三三两两踏上船板,船家立在船头大呼,“开船喽!”
说着麻绳应声收起,船身在水面上轻晃,荡开一圈涟漪。
卖货郎瞧了一眼地上剩下的果子,神色惋惜,随即上前一把攥住清枝的手腕:“别捡了,船要开了!”
她还没缓过神,便被卖货郎朝船板上一推,一个趔趄差点栽到船上,回头见码头已离船身半尺有余,泛着涟漪的江水正将两者渐渐分隔开。
卖货郎挑着担子,一个跨步上了船,箩筐随之一晃,“还好还好,若是错过这条船,今日便到不了严州了。”
“严州?”
清枝这才彻底回神,严州对她而言,不过是个连名字都生疏的他乡。
此时船家正挨个收取船资,走到清枝面前时,她仰起脸问道,“这船到岭南吗?”
船家哈哈大笑,“这条船可去不了岭南,不过你若是要去,可先到严州,再雇条船南下。”
清枝低头从包袱里掏出八十文钱递给船家。
重新整理包袱时,指尖触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什物,她捞开自己的软布衣裳,两个药瓶稳稳地躺在衣裳的最里层。
清枝眼神里闪过一丝欣喜,强忍多时的眼泪滑落,噼里啪啦掉落一地。
她摸着冰凉的药瓶,小侯爷的伤药还在。
“我只是送药罢了。”她抹了把脸,又自言自语道,“我送了药便走。”
再抬头时,清枝眼里的灰霾已渐渐化开,透出几分星子似的光亮。
第12章 岭南行(十一)居然有人拿自己当活靶……
江面开阔,水势平缓,虽有风起,但船身却稳当得很,不见半点颠簸,果然如徐闻铮说的一般。
张捕头眉头一挑,目光在徐闻铮脸上停留了片刻,问道,“你对江河脉络,深浅缓急怎这般熟稔?”
徐闻铮正望着手里的发带出神,听见张捕头问话,神色如常地重新将发带揣回怀中。
“幼时曾读过一本《江河注集》。”
张捕头戏谑道,“幼时读过的书,如今还记得这般清楚,莫非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徐闻铮默然,只是静静望着江水。张捕头说得不错,他确有过目不忘之能。
当午,徐闻铮三人下了船。
河岸边柳条依依,条尖儿轻拂在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张捕头就近寻了一家茶棚,虽然搭得简陋,倒也有几分阴凉,店家见有客人坐下,忙不迭地端上两碗粗茶和几个炊饼。
张捕头将烧火棍往桌边一挪,将徐闻铮身上的铁枷和锁链打开,“严州附近的天珺卫已集结,一切皆按计划部署妥当。”
徐闻铮浅啜了口茶,视线又落在了江面上,轻声问道,“多少人?”
“二十三人。”
徐闻铮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不多时,何捕头同船家谈妥,走回了茶棚。
他抓起一个炊饼,有些疑惑地问道,“为何定要走寿西河道?船家说此河上游极为狭窄,溪水湍急,唯有小船可通行。”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走这条水道,倒是可以省出半日光景来。”
张捕头将最后一口饼子塞进嘴里,抹了把嘴,起身道,“耽搁不得,该动身了。”
三人陆续登船,连船家在内,船上统共七人。这船本就窄小,六人分坐两排,更显局促。
船行不足半个时辰,江面陡然变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