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时光时光慢些吧(2 / 2)

那是嘉靖十年,张璁带着南方清丈田亩的捷报入宫。全国新增纳税田亩二百余万顷,岁入增加白银一百五十万两!

“好!”

年轻的嘉靖帝很是振奋,能做到这些成绩,他觉得自己比前任强太多了!

“传旨,减免河南,陕西等地赋税三成!”

嘉靖皇帝并非不知民间疾苦的昏君。

那时候,凡是通过新政增加的收入,他大多用于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那些年,大明朝国库充盈,百姓安居,史称“嘉靖中兴”。

“李芳,朕问你。”

嘉靖皇帝突然道,“民间.是如何评价朕的?”

李芳伏地叩首,声音也带着一丝哭腔,“帝君乃千古明君,民间无不称颂.”

“说实话。”

嘉靖皇帝锐利的目光刺得李芳浑身一颤,这个时候他不想只听好听话。

“这有些文人因陛下修道之事,微有微词”

李芳战战兢兢,心中颤栗的回答着。

嘉靖皇帝呵呵一声,也是满不在乎。

不过就是一些腐儒之见罢了。

只要不是说他虐待百姓,是个暴君,那都能接受。

毕竟修道也是事实嘛!

况且嘉靖皇帝也觉得若非他修道有成,怎能活到六十五岁高龄?

怎能在大明最危难时刻,天降好大儿帮他击退企图进犯京师的俺答大军?

想到俺答汗,嘉靖皇帝的思绪又飘向嘉靖二十八年的京师保卫战。

那年秋天,俺答率着号称数十万的草原铁骑突破长城,直逼北京。

当时朝野震动,甚至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

是他在西苑玉熙宫连夜召见年仅二十岁的裕王

“儿臣愿领兵出战!”年轻的裕王跪地请命。

嘉靖皇帝记得自己如何灵机一动,让裕王化名“朱三“,以京营坐营官的身份统领京营;如何暗中调集边军精锐,设下埋伏;如何在大战前夕,运筹帷幄,狭路相逢.

“陛下,裕王殿下大捷!斩首万余,俺答溃逃!”

捷报传来时,他正在万寿宫的精舍内做着法事,闻言掷法器于地,仰天大笑。

那一战,不仅保住了北京,更打出了大明的威风。

后来朝廷经略漠北,扫荡东南倭寇,重建海军,开海贸易.这些功绩,哪个不是他的默许与支持,否则岂能成功?

现在这一刻的嘉靖皇帝记忆都出现错乱,将朱载坖当年秘密出城,抢夺冯保兵权开始进行京师保卫战的事情,想成了是他亲自调度,亲自指挥的功劳.

可见有时候,有些人的口述历史,是真的只能听其事,不能信其真。

“李芳,你说朕算得上明君吗?”

嘉靖皇帝又突然问道,声音竟有些哽咽。

李芳重重叩首:“帝君文治武功,堪比汉武唐宗!”

嘉靖皇帝疲惫地闭上眼睛。

是啊,他这一生,对内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对外击退蒙古,平定倭患;文化上重修大典,编纂药典.除了修道费些钱财,他有何过失?

“传皇帝来见朕。”

沉默许久后,嘉靖皇帝这才想起了朱载坖。

朱载坖匆匆赶到万寿宫时,已是掌灯时分。

他刚从文华殿议事归来,听闻嘉靖皇帝召见,连朝服都未及更换,连忙就来了。

而且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众文武百官,不过这些人都很默契的站在了最外面,没有跟随而至。

因为这些百官们也都清楚太上皇的时间恐怕是不多了,这个时候匆匆召见皇帝前来,十有八九是有大事。

所以,这些百官们也不敢直接散朝离开,而是默默的跟了过来,准备应对大事!

“爹。”

朱载坖来到嘉靖皇帝的在龙榻前,看着瘦得脱形的父亲,心中一酸。

嘉靖皇帝见到朱载坖来,他微微抬手,“是三儿啊.到我身边来。”

朱载坖起身,小心地坐在榻边。

他注意到嘉靖皇帝的手边还有摊开的《永乐大典》和《御制道德经注》,心中也不禁感慨伤感了起来。

显然此刻的嘉靖换地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了。

“三儿.”

嘉靖皇帝努力的想要看清身前的朱载坖,“我这一生.可有亏欠大明之处?”

朱载坖立刻正色道:“爹励精图治,开创嘉靖中兴;外御强虏,内修文治。儿继位六年,不过萧规曹随罢了。”

嘉靖皇帝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个儿子,比他想象的更出色。当年选择禅位早退,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我这些年.沉迷修道,荒废朝政.”

嘉靖皇帝罕见地自我批评,“幸而有你.”

朱载坖握住父亲枯瘦的手:“儿所做一切,皆有爹在背后支持,否则儿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

朱载坖说的也算是大实话。

在他监国期间推行的每项改革,背后都有嘉靖皇帝的支持和默许。

要不然开海禁、建水师、平倭寇若非嘉靖皇帝默许,岂能顺利进行?

“我走后你要善待宗室,还有你弟弟他虽然远去南冥,但终究还是你弟弟。他若在那边觉得苦,想回来,你也已经要接他回来,知道吗?”

朱载坖道:“儿记住了。”

父子二人又谈了许多,从朝政到家事,从边防到海疆。最后,嘉靖皇帝疲惫地闭上眼睛:“去吧.明日再来见我。”

朱载坖含泪告退。

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与嘉靖皇帝长谈了。

所以在告退离开之后,朱载坖也并没真的离开万寿宫,而是与一帮大臣们彼此沉默的等待在万寿宫的正殿里面。

他们彼此不言,但也彼此都懂。。。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