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节(2 / 2)

宋君却仿佛看见了救命稻草,跌跌撞撞地走下台

', '')('<!--<center>AD4</center>-->阶,握住他的双手:“公孙先生,我宋国江山就全仪仗先生了。”

公孙老先生点点头,目光坚定,视死如归:“请陛下备船,齐君不退兵,老臣绝不折返。”

*

渭水的另一边,主将营帐里。

五王爷傅让瘫坐在椅子上,望着映在帐子上,乱晃的赵存尸体的影子,无奈道:“皇兄让我过来做什么?自己不来,我又不会打仗?把事情办砸了怎么办?”

银白锃亮的头盔被放在案上。原来白日里,窥伺的宋国士兵看见的,根本不是傅询,而是他。

他也根本没有带兵过来,这儿的士兵,都是渭水本地的驻军。

事已至此,宋国已经不值得调兵了。

傅让百无聊赖地弹着坚硬的护腕,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跳到地上,把自己带来的包袱打开。

他从包袱里翻出一个小册子。

这是他临走时,韩悯塞给他的。

傅让翻了翻,头一句写着——

倘若宋国派人来说,必是公孙论。公孙论其辞,大要有三。

后边便写着当如何应答的话。

傅让疑惑地眨眨眼睛,韩悯怎么连这也知道?

第96章语气软和

渭水江面开阔,横断南北。

此时距离赵殷回到宋国、宋君收到齐国陈兵渭水的消息,已经过去三日,打探消息的士兵可以骑着快马往返,已经一把年纪的公孙先生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宋君御赐的马车里垫着数重柔软的褥子,白发白须的老先生拄着拐杖,端正地坐在车厢里,眉头紧锁。

外边驾车的士兵也很为难,来的时候,宋君一面说要快点到,省得齐国发兵,一面又说,要顾及老人家的身体,不要把他颠散架了。

公孙先生自己倒不在意,反倒催促他们快走。

日夜兼程,直至第三日夜间,马车抵达渭水江畔的一个小镇。

深秋时节,入夜之后,江上笼罩着一重挥散不去的白雾。

江水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湍急无比,没有几十年行船经验的老手行船,根本无法过江。

来不及休整,公孙先生匆匆换了件素衣,就找了一个同他差不多年岁的老船夫,两人连夜渡江,不用旁人跟随。

一叶扁舟行得轻快,很快就消失在弥散的白雾之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扁舟靠岸。

月色不明,公孙先生要下船时,脚下一滑,差点跌进冷水里。

虽然最后拄着拐杖站稳了,但还是浸湿了半幅衣裳。

他轻叹一声,将衣裳从水里捞起来,拧干了,才继续向前。

老船夫道:“我就在此处等着先生。”

大约是公孙先生正出神,没有听见,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

齐国的营帐是根据阵法摆的,有股肃杀的气息,他再往前走,就被巡逻的侍卫拦下来了。

他穿着单薄的粗布麻衣只身过来,为的是服软请罪,才好将齐军劝退。

他客客气气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就站在冷风里等着。

冰冷的衣裳贴在身上,将血脉都冻僵了。

那头儿,主帅营帐里的傅让正捧着韩悯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认真背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