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1 / 2)

他作为一名“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的交际小王子,所在的地方,必然不可能冷场!

“景亮——可以这般称呼你吗?”

姚襄粲然一笑,神采焕然道:“我先同你说说最近发生的事吧。”

“那时,我带着数万部曲南下,一路漂泊,莫知归所,决定单骑度淮水,先去见一见谢镇西,探听一下他的口风……”

他想起当日,在寿阳城中初见谢尚的场景。

对方轻袍缓带,坐在高楼上,一天青青柳色,垂手弹琵琶,低吟《大道曲》:

“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

世人但驻足静听而已,莫知这是当朝三公。

姚襄想到这儿,下意识微笑了一下,支颐道:“后来,他教会了我好几首新曲呢,等有机会弹给你听。”

他话锋一转,又说起近来的日常。

尹纬神色安静地倾听,目光片刻不移地注视着他,冷漠冰封的眼眸深处,仿佛也漾开了一丝暖意。

姚襄念念叨叨说了一大堆话,刚觉得口渴,他就恰到好处地递上来一杯清茶。

“谢谢”,他一饮而尽,忽然有些好奇,“我们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认识的?”

尹纬一滞,带着几许追忆之色,轻声说:“我第一次见到殿下,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姚襄这样的人,就连敌人殷浩派来的刺客都不忍心杀他,痛哭流涕,将实情告知。

素不相识的江南百姓听闻他出走,拖家带口,前来投奔追随。

何况是他。

千万人中惊鸿一面,乱世流星与烈焰的交汇,从此余生辗转过风霜经年,还记得那一双清湛的眼。

“彼时在许昌城下,殿下决意北归,吟鞭遥指,以弘远略,说要终结这一场烽火乱世。”

“冀天不弃德以济黎元,吾计决矣。”

可后来呢?

尹纬闭上眼,万般心绪化作沉沉一声叹息。

天意既不曾眷顾他的殿下,亦不曾眷顾天下苍生。

姚襄轻轻握住了他的手,聊作安慰,正想说什么,却听见门外传来了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

还伴随着一阵喧嚣的呼唤声:“平北王!殿下!姚襄你在吗?”

而后又是轰隆隆一阵巨响,仿佛是什么人摔跤跌倒的声音。

谁这么闹腾,姚襄面露无奈之色,唯恐自己家门口被一群不速之客拆了,下意识看向尹纬。

尹纬抿唇微笑:“殿下自去吧,我在这里等你。”

就如,以往相识的那么多年岁月中,我一直在你的身后,凝望你的背影一样。

门帘微微晃动,露出了外边交谈的几人身影,清风吹过,送来了他们的低语。

那些人都是经常在天幕上出现的。

尹纬认出来,好像是什么……杨慎,周娥皇,还有陆机?

这什么阵容啊,姚襄有点懵。

他抬手向三人点点:“你、你,还有你……”

杨慎是这两天才到书院的,主要目的嘛,就是过来凑个热闹。

万朝菁英学子都在的场合,怎么能少得了他这个状元小天才呢!

出发前,庄宗陛下特别给他颁发一个任务。

那就是,重编《百年歌》的琵琶曲,务必胜过记忆里的先王置酒三垂冈时。

近些天,杨慎早就恢复了弹琵琶这项爱好。

杨廷和对此很不乐意,认为是玩物丧志,奈何李亚子因为要听曲子,一心相护,又有朱厚照在一旁不断帮腔。

他身为大明首辅,岂能斗得过两个皇帝,最终只好听之任之。

杨慎一来书院,就找到了《百年歌》的诗文原作者陆机,以及琵琶圣手周娥皇老师,大家一起参谋。

“我想请您帮忙引荐谢镇西”,他双手合十,诚恳地祈求道。

万朝善弹琵琶的人不少,但好到谢尚这个份上的,也就只有对面的周老师了。

姚襄有些好奇:“为何来找我,不去找安石公?”

却见对面三人神色一动,颇为怪异。

良久,周娥皇摇摇头,轻启朱唇,声音清脆,颇有些无奈地告诉他,方才正是从谢安那里回来。

“安石公倒是答应了帮忙引见,谁知消息一发出去,镇西将军丝毫未看,便让他少来烦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