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2 / 2)

而他自己也始终在最前线,和士兵同吃同住,少有休息时。

成吉思汗从七月一直进攻到十月,燕京城居然纹丝不动。

这可真是邪了门了,大汗很生气,自己上帝之鞭所向披靡,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城池,当即决定换战术!

这一次,四路大军分别出辽东、古北口、高州、懿州,对燕京形成了瓮中捉鳖的包围之势,准备来场持久战,困死他们。

这一围困,就到了来年三月。

城中已经到了弹尽粮绝,人人乏食的地步。

完颜承晖苦心孤诣,多方周旋,试图从外面调集粮食进城。

最靠近的一批运粮船就在百里开外,却因为蒙古军的阻截,无论如何都运不过来。

运粮的军队怯懦畏战,不敢和蒙古兵交锋,将一船船粮食沉入了江心,自行离去。

他又设法向金宣宗寄去了一封告急文书:

“臣在中都,虽以死守之,岂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辽东、河朔皆非我有,诸军倍道来援,犹冀有济。”

而这时。

南迁汴京的金宣宗君臣,在做什么呢?

在享乐,发呆,做梦,忙于勾心斗角和升官发财。

救燕京是不可能救的,尔等自生自灭吧。

《金史》说,金宣宗最信任的重臣高琪的想法是:“是时,高琪居中用事,忌承晖成功,诸将皆顾望。”

众人唯恐完颜承晖真的把燕京守住了,宁可徘徊顾望,不肯进兵,让他在外面死掉,也不想让他真的圆满完成北京保卫战。

金宣宗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乃政变登基,并非正统,加上完颜承晖作为宗室,倘真被他守城成功了,自己这皇位还能坐得安稳吗?

完颜承晖必须死,燕京必须沦丧!

至于一百万燕京百姓,在金宣宗君臣的心里,那都不算事!

这等嘴脸何其无耻,较之绥阳之战中拥兵自重、不肯救援张巡的贺兰进明等人,还要更加无下限。

当然,表面工夫还是要做一做的。

金宣宗大笔一挥,派李英、永锡、庆寿、刑部侍郎阿典宋阿、同知真定府事女奚烈胡论、户部侍郎侯挚,六路援军齐出。

援军们在路上就开始使劲扯皮,左耽搁,右耽搁,遇见蒙古人更是未及短兵相接,就望风而逃,不战自溃。

唯一一个态度稍稍端正一些的李英,带着五万兵马去救援。

结果因为贪杯,喝得醉醺醺的。

与蒙古兵遇于霸州北,一战即败。不仅自己战死,粮草全部丢失,麾下五万人也被尽数歼灭。

他们的敌人有多少呢。

蒙古铁骑一千,契丹军精锐一千,加起来统共才两千人。

五万人被两千人摧枯拉朽地屠杀,援军战斗力之低下,简直令人发指。

而这位李英,此前甚至还算得上金国名将,作战英勇,被金宣宗加荣禄大夫,欲赐国姓。

李英一死,其他五路援军闻风丧胆,卷甲逃回。

最后,直到燕京陷落,完颜承晖和这座城里的所有居民,也没等到救援的一兵一卒。

……

燕京城到了最后的时刻。

城中已经没有了存粮,连武器储备也所剩无几。

此刻,完颜承晖立在城头沉思,他心中很清楚,这座城根本守不住了,沦陷只是早晚的事。

汴京的援军迟迟不来,再守下去,只会演变成一场「城大饥,人相食」的人伦惨剧。

这样的坚守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他抬眸远望,城下的蒙古骑兵列阵如麻,旌旗漫卷,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让他不禁想到,那年沧州城破,大兵进城屠杀,自己妻女最后所见到的,是否也是如此惨烈的一番景象。

曾发誓过,要灭鞑靼,给家人复仇,这一生注定无法再实现。

蒙古军每遇抵抗,必定血洗屠城。

而像燕京这样长达一年的坚守更是前所未有,待到城破之日,城中的一百万居民将会面临极其凄惨的命运。

完颜承晖眉头紧锁,光是想一想那样的人间炼狱,就觉得痛彻心扉。

他的前半生,是一个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的文官,专门在地方巡抚,搞文治善政。

而到了暮年,白发苍苍,却被迫提剑战争沙场,被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