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 / 2)
身边数十亲卫都随之自尽,刹那之间,幽兰轩就被滔天的烈火吞没,将圣主尸体焚烧成灰,免受敌人侮辱。
大将军完颜仲德在城破后,率军展开了最后的巷战,遥见幽兰轩的火光,于是决然道:“吾君已崩,吾何以战为?”言讫,赴水死。
众人纷纷表示:“相公能死,吾辈独不能耶?”
这五百余名最后的金国将士,上至参政、宰相、总帅,下至普通士兵,一齐跳入了汝水。[11]
内侍绛山,面对蒙古军的刀锋不避不闪,要为完颜守绪收敛遗骸。
蒙古军嘲笑他:“你自己都性命不保了,还要管别人的尸骨如何吗?”
绛山盎然不屈,厉声道:“先帝在位十年,中兴大业未成而身死社稷,我不忍看他的尸骸暴露于荒野,草草收葬!我自知今日必死,为先帝敛完遗骨之后,就算千刀万剐,我也凛然无恨了!”
蒙古军深为叹息,遂允许他收敛余烬,将之安葬在汝水旁。
绛山葬好故主,悲恸号哭,三拜之后,投水死。[12]
南门守御乌古论镐,城破后被生擒,蒙古军将他押至另一处息州城下,命他告知天子已死的消息,招降守军。
乌古论镐对守军大呼:“天子犹在,诸君毋忧!”而后被乱箭射死。
泗州守将毕资伦,城破后被宋军俘虏,系之下狱,宋理宗爱其才,欲逼降之。毕资伦每日在狱中大骂宋廷,不曾屈服,如是数年有余。
这日,宋人带来了完颜守绪驾崩、金国覆灭的消息,准备消磨掉他的斗志,让他快快投降。
毕资伦说,降可以,请让我临江祭祀一下先主吧。
宋方同意了,屠牛羊设祭镇江南岸。
毕资伦祭祀完毕,伏地大哭,趁宋人疏于防备,纵身一跃,投江而死。[13]
会州守将郭斌,小字郭虾蟆,在金亡之后三年依旧驻守孤城,毫不动摇。
最后被蒙古大军层层包围,城破,巷战多时,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最后箭镞皆用尽,投弓剑于火自焚。
城中还有近千人,都战到了最后,无一人肯降者。
古来山河破碎,改朝换代,殉国者数量以金末为最。
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农乡小民,捐躯赴难多矣,而变节投敌者寥寥。
这其中,固然因为蒙古军不干人事,逼得所有人只能与他们死磕到底。
但完颜守绪本人,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他朝代的慷慨殉国者,遗言大多都是“国家怎么怎么样”,“社稷怎么怎么样”。
只有金末这一群殉难者,口径非常统一,都是“吾君怎么怎么样”。
面对危难绝境,无数人放弃了苟活,在绝境中最后一战,而后追随自己的帝王去了九泉。
《金史》说,这一段岁月——
“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人发愤而死,皆其所也。”[14]
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
那么问题来了。
完颜守绪是一位仁君,麾下又有那么多的忠义之士,对他无比推崇爱戴、甘愿效死。
甚至满朝官员都真正做到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面对入侵者前赴而后继,折首而未悔……
为何最终还是亡国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打不过。
这世上有些事,不是单靠努力就有用的,即便竭尽所能、粉骨碎身,战至了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依旧回天无力。
金朝全盛时,五京十九路的京、府、州,合计有一百七十九座。
完颜守绪登基时,仅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实控面积仅有二十万平方公里出头。
而他对面的敌人成吉思汗,一统蒙古,消灭西辽,万里西征,身经六十五战,覆灭三十二国,疆域面积多达1407万平方公里。
以20万对1407万。
他从登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亡国,任何挣扎、任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既定命运。
此乃无罪天诛,无错亡国。
无关乎他是不是一位仁君,无关乎他做了怎样的决策,甚至无关乎三峰山上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
与其说,这座王朝在他手中覆灭。
倒不如说,在这样朝不保夕的绝境下,完颜守绪居然还能为金国续命十年,中间甚至一度在大昌原、平阳,太原等地,打出了几场漂亮的反击战。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