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2 / 2)
他们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就近投金,比如忠孝军,另一种,则跋涉了更远也更艰险的路,选择去投宋,比如张世杰。
张世杰在崖山死战,和十万军民一道殉国。
忠孝军在三峰山和蔡州为金国就义,面对敌人的屠刀,杀到只剩最后一人,也没有后退。
无论如何,绝不会再投降蒙古。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被蒙古征服的地区,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是蒙古军的奴隶、是炮灰、是任意屠杀玩乐的对象,但不是「人」。
要么选择屈膝跪下,要么就再度拿起刀剑,亡命出走,无尊严,毋宁死。
当然,即便跪了也不一定能活。
比如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大胜班师途中,嫌弃投降的八万汉军累赘,直接想把他们全部杀死。多亏耶律楚材在军中随行,第一时间赶来劝阻,才救下了这八万人[3]。
同样是一死,何不奋力一搏?
心知必死,故决然不畏死。
唯不畏死,方可所向披靡。
忠孝军最巅峰时,也只有区区数千人,不曾满万,但作战极其精锐彪悍。
提控官陈和尚,小时候和哥哥一道被蒙古军掳掠到北方。
后来,兄弟二人归正投金,护送母亲一路南下,冲破蒙古追兵的包围圈,合力拖着一辆板车,硬是将母亲运过了黄河。
陈和尚带领忠孝军,打出了许多漂亮的反击战。
在大昌原以四百骑大破蒙军八千,收复太原,解围卫州,大胜倒回谷。
一时间,俨然成了这个国家的大英雄。
加上完颜守绪为政勤俭宽仁,肃清吏治,广开言路,数年之内,朝野风气为之焕然一新。
金国上下一片欢腾,所谓“举朝刻日期中兴”,都认为天子英明,国家中兴有期,收复山河已经在望。
……
然而,蒙古人没有再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国力的悬殊之别如同天渊,也远远不是完颜守绪的勤政,和数千忠孝军的奋勇作战,所能够弥补的。
正大八年,蒙古三路大军分兵灭金,金国的亡国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一路上,蒙古军遭遇到了至为激烈的抵抗,河中战场更是成了绞肉机。
河中地处险要,乃是通向关陕之地的门户,早在金宣宗时期,就被蒙古人攻占过一次。
当时,汉人守将侯小叔——原是当地一名船夫的儿子,结坞堡抵抗蒙军,金宣宗闻讯,特意授以将职,以示嘉奖。
他深感帝王恩义,决定倾身报国,阵前斩杀了劝他降蒙的亲兄,以示死守决心:“我舟人之子,致身至此,何故出降!”最终持节战死[4]。
四个月后,金国又夺回了河中城。
这一次,蒙古军再度大举来攻。
守将完颜讹可在城破后,率军民展开了最后的巷战,力竭被擒,宁死不降,被分尸杀害,河中遂陷落,汴京门户大开。
另一边,拖雷已经带着蒙古兵借道南宋(强行借道,虽然对方没同意,但直接打穿的那种),一路飞奔,即将兵临汴京城下。
在外驻守的陈和尚收到战报,带着忠孝军出发,另一名将领完颜合达,也带着金国的其他军队主力,北上回援汴京,一道来救金哀宗。
援军与蒙古兵连日鏖战,行军进度大大减缓,在行到三峰山的时候,携带军粮已经全部告罄。
此时,他们距离汴京只剩不到百里。
陈和尚带头冲锋,振臂长啸,激励众人奋勇作战,一鼓作气杀出三峰山,直抵汴京城下。
这一下,真的起了效果,援军大为振作,居然反过来将蒙古逼入下风,打得对方嗷嗷叫,并把拖雷等人合围到东面一块高地上,准备一波全歼。
因为血战太久,人马疲惫,实在是无法再继续支撑支撑,陈和尚选择了就地扎营,信心满满,决定明日再战。
然而。
当一个国家走到了穷途末路,就连天意都不会站在它那边。
当夜,下起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天气转为剧寒,积雪浩浩荡荡,一直到齐腰深。
也有人说,这是蒙古的托雷请一名巫师作法,向上天祈雪,所换来的……
这是河南一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雪,偏偏发生在了这个国运的转折点上。
金兵僵立在大雪中,已经很久没有进食,四肢也没有一点暖意,许多人纷纷冻毙,面无人色,根本无法握弓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