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2)
在建康城大大小小的士族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皇宫就已经陷落。
小皇帝司马丕,战战兢兢地给这位名义上算是自己姑母的太后,签下了禅让诏书。
武陵王作为司马氏宗室里能力最强的独苗苗,一向掌兵,虽然迅速组织起了反抗,却被辛弃疾很快摧毁,将其斩杀。
数路得到消息的勤王之师尚未出发,就收到了新帝诏书,各回封地,既往不咎。
众人互相看看,终究是忌惮火.器之威,犹犹豫豫地回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谢晦颇有点黑色幽默。
他特意从陈留国封地中,把曹魏后裔、陈留王曹劢拽出来,命他带头写劝进公文。
褚蒜子扶额道:“小玉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皮了?”
“才没有呢。”
谢晦乖巧地眨了眨眼,看起来无辜极了:“陛下建宋的时候,也是当时的陈留王带头写的文书,也是我提的建议,陛下说超棒的!”
褚蒜子:“……”
行叭,还真是什么样的老父亲养什么样的崽。
曹劢是曹操的玄孙,听闻司马氏终于垮台,喜不自胜!
在家连喝三杯老白干,连夜从封地赶往京城,一路催马疾驰,马鞭子都快打出了火星!
来到京城叩拜上殿,二话没说,提笔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
开头便是:“高贵乡公在天有灵”云云。
众人一看,好家伙,这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引经据典气贯长虹的,也不知他打了多久的腹稿!
按照惯例,劝进者要提供升官待遇。
曹劢婉言谢绝了留在京城,打马就准备往北边去。
褚蒜子见他行色匆匆,免不得问他,究竟何事这么着急。
“臣要单骑渡洛,去洛水边吼一嗓子,告诉先人——”
曹劢慷慨激昂地说,“苍天有眼呐,篡国之贼一家满门终于死光了!”
褚蒜子:“……行,去吧去吧。”
……
一番折腾,褚蒜子成功登基,成为了这个位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帝。
然而,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为了避免发生那种类似「十日天子」的惨剧,还得立威。
对内则推行土断,改良世家,打一批,拉一批,灭一批。
对外则通过北伐,收复失地,吊民伐罪,宣扬我朝国威,抚平北方遗民的疮痍与泪痕。
这样一来,姚襄作为北伐的绝对主力,肩上担子颇重。
“此战定胜!”
姚襄自信极了,拔出自己的刀锋,月光泼墨在刃尖上,仿佛一场苍茫大雪,“我打仗怎么可能输呢,从来是所向披靡,大家放心好了。”
谢晦:“……”
众人:“……”
有自信是好事,但你这孩子的倒霉运气,搁在整个东晋都属于独一份。
谢晦想了想,委婉地问他:“你要听一个故事吗?”
姚襄赶紧点头:“好呀!”
谢晦捏了捏青兕毛绒团子,团子乖巧地睡在他掌心,陷入了甜甜的梦乡。
于是,他也用仿佛讲睡前故事一般的轻柔语调,缓缓说:“从前在北方,有个少年——”
他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
武艺、文学、言谈、才艺、名声,无所不著。
他成长于北国的茫茫风沙之中,因为石赵政权崩塌,父亲战死,便扶父亲灵柩,携追随自己的流民和部曲,南下归晋。
东晋一直对他无比提防,就像后世的赵宋堤防北方归正人一样。
他的处境和辛弃疾、羊侃都有些像,却还要复杂许多。
因为他不是汉人,而是一个羌人。
虽然民族不同,但天下汉人百姓,却对他尊敬且爱戴有加。
他小的时候,是家中第五子,本没有继承爵位的机会,每日都有数千百姓轮流上门请求,终于使得他的父亲改变了主意。
他征战每到一处,都会劝课农桑,招抚流民,百姓们听说他的消息,不惜翻山越水前来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