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1 / 2)

想起诗中乘风畅游星月深处的场景,当即伸手将他一拽:“走吧,去更高的地方看看。”

再往上走,整个世界一时都沉默下来,天地间,只有长风呼啸的声音,吹拂过千里林梢冻玉,莽莽雪原。

万朝观众都觉得这一幕很唯美。

人美,景也美,雪域风光,高原明月,别具特色。

有的掏出丹青开始画画,有的清夜煮酒邀友共饮,有的以雪山为灵感,制作了一批好吃的冷饮刨冰。

还有几位文学家,直接在评论区以「月」为字眼,玩起了诗词飞花令。

最终,李白以毫无争议的断层第一,喜提榜首。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晦吟诵着这句诗,面露疑惑之色:“写下这首《月赋》的谢庄,是何许人也?”

“是你的——”

辛弃疾快速估算了一下他复杂的家庭关系,“是你的侄子,如今尚未出生,他很崇拜你,给你写了好多诗文。”

“噢”,谢晦矜持地颔首说,“那他品味不错,我也很崇拜我自己。”

辛弃疾:“……”

很好,他就知道会是这样的反应!

……

远远地,看到了一间古祠庙。

台木已朽,朱红半褪,就连牌匾也已经坠落,隐没于在乱山风雪、耿耿长夜深处,静默无声。

他推门而入,惊讶地发现,此地竟依旧留有香火参拜的痕迹。

神像是一名武将,铁甲光寒,执刀高坐,神坛下方的铭文全部以汉文写成。

谢晦借着月光辨认了一会,疑惑道:“这张议潮何许人也,吐蕃当地汉民至今不忘?”

辛弃疾告诉他:“是晚唐时一位民族英雄。安史之乱后,沙洲沦陷于吐蕃之手逾六十年,他率领沙洲汉民起义,收复十一州,驰归长安,号为归义军。”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一位荒外孤臣,用一生带领自己的乡亲父老回归大唐,如何能让人不动容。

“好厉害”,谢晦赞叹道,“和幼安一样了不起呢。”

辛弃疾汗颜道:“我觉得,张议潮比我厉害许多,我可没有带着金国十一州回归大宋。”

“那不会”,谢晦在这种事上超级双标,“你和他的时代背景又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幼安在我心目中就是最了不起的人呀。”

辛弃疾不由莞尔:“多谢小玉青眼。”

谢晦望着字迹有些出神,忽然道:“不知千百年后,尘埃落定,后世人又会如何评价我。”

辛弃疾沉吟。

你的史书形象啊,恃美行凶的大权臣?

又或是,心忧天下、从容赴死的真国士?

他沉吟道:“史书说你,「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

“我早就知道啦”,谢晦一向对自己的美貌万分得意,听到这一句,顿然眉开眼笑,眸中一点流光浮动,如同夜幕下落满星子的湖水,“写书的人很有眼光!”

辛弃疾认可地点点头:“确实。”

“还有呢?”谢晦催促他,“快再说些。”

想起后来发生的事,辛弃疾笑容微敛,望进他清澈不染尘埃的明眸,忽然叹息一声。

隔了千秋万古,青史浩荡。

该如何从吉光片羽的碎裂中,描摹出谢晦的一生?

「晦」,是明月将尽之时。

「宣明」,是澄清玉宇,使漫漫长夜再度重光。

所以,谢晦谢宣明的一生。

就是在深渊中逆行打捞月亮,孤执决绝,想让清晖重新朗照人间。

很难想象出他白发苍苍时会是什么模样,因为像他这样炽烈的人,从来是一生只活在年少时,天地不许见白头。

他将自己燃烧成一团烈焰,骄傲又光彩灼然,永远都一往无前,直至在最巅峰处陨灭。

死在风华最灿烂的时候,又死得那般惨烈,那般令人痛惜。

所以,在后世人的心中,谢晦永是少年。

这个出生于世家门阀,却甘愿为黎民请命,主持变法新政,向世族公卿亮剑的人。

这个虽为文弱书生,战斗时却从来都在第一线,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北府下属皆感佩归心、愿为效死的人。

这个在长安再度沦丧之后,遥望北国,吟诵“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悲恸落泪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