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2 / 2)

他还可以再为大宋奋战数十年!

魏杞在隆兴二年,曾代表南宋出使金国,签订议和协议。

俗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

金朝皇帝狼子野心,悍然出兵侵吞江南,彼时更是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岂能将他区区一个南人放在眼中。

非但气焰嚣张,要求割地赔款,而且罔顾外交礼仪,在要求魏杞执臣子礼被拒绝后,居然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

魏杞怀着决然赴死之心,孤身入敌营,横眉冷对刑罚与刀剑。

朝堂上,金人击打他的膝盖让他跪下;

金朝皇帝断绝了他的饮食,重重枷锁将他关押,一连许多日;

一百多天内,魏杞连续经历了绝食、下狱、打骂,几度遭逢绝境,却始终巍然不屈。

他离开金营归国的时候,已然须发皆白,鬓如霜雪,最后终于促成了《隆兴和议》。

世人都赞颂他的风骨,宁折不弯,不畏强权,纵刀剑在颈、斧钺伏诛,也毅然决然不改其志。

但是......

如果有的选,魏杞宁愿不要这样的风骨。

当一个王朝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节节败退,居然只能依靠他一介文人进入敌营,严辞铿锵,视死如归,挽回最后一点帝国的颜面。

这,又能算得了什么?

魏杞绝非那些迂腐的儒生,生于高墙之中,不识稼穑之艰,黎民哀苦。

他幼年就经历过南渡过江,战火纷飞,父祖都是协助韩世忠抗金的部众,与金人有着世代难消的血仇。

这一次出使,更是亲眼见到了沿途河山疮痍,血流千里,皆是金人犯下的罪孽。

他悲愤过,抗争过,甚至欲以死明志。

可是弱国无外交,可是人微言轻,可是南宋的国力与战力摆在这里,魏杞一个人又岂能独挽狂澜?

他归来之后,宋孝宗与太上皇都十分喜悦,赏赐他大量钱财与宝物,皆被魏杞拒绝。

因为他问心有愧。

纵然已经竭尽全力,《隆兴和议》仍是一份毫不掩饰的剥削协议,不仅要以叔侄相称,还要割让土地,以及缴纳大量岁币。

魏杞见皇帝如此高兴,顿时心凉了半截。

一退再退,靖康耻,何日雪?

现在可好,刘裕来了,而且还带着北府兵,直捣黄龙指日可待。

面对这位杀神,别说是逼他低头签和议,他不将对方政权摧枯拉朽地毁掉,帝王宗室全部做成六味地黄丸,金人就该烧高香了。

“真想在有生之年回,再中原看一看啊……”

一声叹息轻轻飘散在风中。

……

此刻,文武百官几乎都来到了浙江廷外,绯袍正装,衣冠齐肃,等待新主的到来。

因为北府水师需要临江停靠的缘故,他们借用了原本南宋的水师阅兵场地。

钱塘江边,长风浩荡,川流驰骛,白浪如珠玉飞溅,很快就沾湿了衣袖,却无一人敢出言抱怨。

在此等候的众人当中,成分很复杂。

既有魏杞、叶颙这种一心为公、想要早日破虏复仇的良臣,也有不少立场灵活之人,看见刘裕率领北府大军前来,当场就给跪了。

打不过,真的打不过,不如趁早投诚!

反正是汉家天子,又不是异族帝王,连国号都不用改,何必负隅顽抗!

更有些人痴心妄想,觉得北府几乎都是武将,即便刘裕来了,还是得依靠他们这群士大夫治理天下。

届时,仍可继续维持现状,舒舒服服过日子。

众人趁这个等待时间,抓紧阅读《宋书》。

从《宋武帝本纪》开始,将刘裕以及北府全员的传记尽数背诵,生怕到时候说错话踩雷。

“称呼首先得改一下吧”,忽有一人提议说,“不能再叫「官家」了。”

百官惊问为何。

那人道:“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蛮夷君主才叫「官家」,这个称号就始于羯奴皇帝石虎。”

众人齐齐打了个冷颤,暗赞他想得周到:“对对对,还是直接叫陛下好了,或者叫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