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
【作者有话说】
感谢支持,评论区照例掉落红包嗷!
*
谢枋得是个很叛逆的人,一身反骨,“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合则就,不合则去”是他的原话,当然也超厉害,下一章会介绍他。
他是幼安的徒孙,而且和幼安的后人关系超好。他在给幼安的祭文中说,“枋得先伯父尝登公(辛弃疾)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这个伯父是幼安的学生,也是谢枋得的监护人兼老师,其生父早逝,他在伯父身边长大。
摘一段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先生墓记》,很感人的:“......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
关于采石矶之战,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本想找点证据夸夸虞允文,结果越看越迷糊,发现他这战绩水分挺大。
最后筛选出了一个我认为最可信的数据来源,那就是,斩杀金兵二千七百人,出自虞允文自己给朝廷的上书:“允文进札曰:“蒙圣恩,令从江上,今月六日抵建康,次日,准叶义问差臣前来采石会李显忠......至夜师旋,计其岸上之尸,凡二千七百人,射杀万户一人,服紫茸绵甲、注丝战袍,生擒千户二人,女真三十馀人,馀皆伉健者。“(《三朝北盟会编》)
这个战绩无论如何都和“大捷”沾不上边,尤其是比起钟离、赤壁、淝水,这几个经常被拿来和采石矶相提并论的大规模杀伤战。
虽然但是,完全无损于虞允文的光辉啦,他还是一个很好很出众的名将!
20
第20章
◎于谦和他的十二后宫(?)◎
此刻,谢枋得完全没有给赵构留面子。
字字诛心,就差指着鼻子说请你赶快去自裁了:
“古来南渡偏安之君,多痴愚昏暗,没想到庙堂金阙之中,更出一高宗皇帝,令天壤为之一新。”
“高宗为君也,集南方诸帝司马睿之软弱、萧道成之阴狠、陈霸先之虚伪、孟知祥之贪狂、李昪之灭绝人性于一身,却无几人长处之一分一毫。”
“都说造化钟神秀,不知天地到底如何厚爱,才能产出高宗这朵奇葩。”
“卖功臣于敌国,杀忠良于阵前,一闻风声鹤唳,辄是丢盔弃甲,仓皇逃蹿。”
“其性情中,更有一种罕见的奴性。”
“卑躬屈膝,腆颜事仇,华夷倒置,恬不为怪。正神州陆沉、中原板荡之际,国耻未雪,不思兴复,反先思降,足可恨矣。”
“若以高宗的生平为标准——”
“则司马睿虽软弱,却从未向胡虏称臣;萧道成虽阴狠,却从不杀社稷功臣;陈霸先虽虚伪,仍在建康保卫战大破鲜卑;孟知祥虽贪狂,也知镇静治理蜀中,从不搜山捡海;李昪囚禁杨行密的后人数十年,到底还善待了养父徐氏全家。”
“由此观之,高宗皇帝,实是天下一等一的无廉耻无德行无道义之昏君,纵前人辈出,不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