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 / 2)
此话一出,别人还未如何,李存勖却已经勃然大怒:
【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只眼怎么啦,你打得过一只眼吗?朕的父皇就是一只眼,照样横扫天下!】
【山谷道人黄庭坚:庄宗陛下这个逻辑,似有不妥。你的父亲是追尊皇帝,并未正式登基。且独眼皇帝以昏君暴君居多,如梁元帝萧绎、前秦苻生之流,纵罄八荒之竹,难书其罪。】
【大周女官上官婉儿:黄庭坚此言大谬,五官健全的皇帝当中诞生的昏君数量,显然远远高于独眼皇帝。】
【大唐宰相房玄龄:天子志在横扫八荒,光济四海,奕世载德,岂能囿于仪表。】
更有观众纷纷讥笑: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笑煞人也,永昌皇帝是少了一只眼,又不是少了一只手不能打仗。如果眼睛多就能当皇帝,那本王有四只眼,你要不要来拥护本王登基啊。】
【金陵女史王贞仪:呵,黄庭坚位面的宋神宗倒是确实有两只眼,也没见他收复幽云十六州。】
【兰陵王高长恭:虽然我比较支持李自成,但我还是想起了一个在南边流传甚广的笑话: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
【说这话的人后来被萧七活剐了,钉舌于柱,剖腹脔肉,惨不忍睹。】
万朝观众:???
天幕前的项羽:???
湘东王、梁元帝萧绎:???
救命,什么地狱笑话。
……
忽然间,一张军队大合影,挂在了许愿墙极为醒目的高处。
咦,瞧这阵势,是要准备出征打仗吗?
义熙位面,建康城外。
江水在滔滔不息地奔流,朔野风大,苍茫席卷,吹动许多题写着「刘」、「宋」、「北府」字样的旌旗猎猎飞舞。
江边,北伐的大军已然整装待发,楼船成阵,帆墙林立,遮天而蔽日。
无数刀/枪与铁甲在长风中铿锵相击,漫然凌天而下,仿佛狂澜怒卷,惊涛穿云。
此刻,任何人只要看上一眼,都能看出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是一支不折不扣的精锐雄师。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支军队,是宋王刘裕(这时候尚未称帝)亲手缔造的北府军,中古时代当之无愧的雄兵天花板,如今即将出征北伐,消灭羌人的后秦政权。
自衣冠南渡以来,北府兵一共有三批。
最早的主帅是江州刺史郗鉴,而后是冠军将军谢玄,最后是刘裕。
三批北府兵之间毫无关联,人员构成也全然不同,每次都是全新的重建。
只是因为都诞生于京口,所以皆以「北府」称之。
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南渡之后盘踞了最多流民的地方。
这里距离北方最近,对北方故乡的眷恋让流民们在抵达京口之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往下走。
于是,他们在这里扎根。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隔江遥望故土,等待着魂归故乡的那一日。
但最终等来的,终究只是一次次的失望罢了。
祖逖从这里北伐,中流击水,誓灭诸胡;庾亮在这里折箭为誓,不灭胡虏不归返;桓温从这里出发,连战连捷,却惜败于枋头,终成一声「树犹如此」的叹息;谢玄在这里练兵,淝水之战大胜,后来却于无尽凄凉中遥望北国,含恨逝世。
一座京口城,埋葬了古往今来,无数有志于北伐、收复失地的英杰。
千古多少事,皆付长江滚滚流。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更长,许多年后,辛弃疾也曾来到这里登上北固亭,凭栏远眺,慨叹神州陆沉。
这里,是宗泽的埋骨之地,英雄垂死尚三呼。
这里,是文天祥从元廷脱逃之后,招募义师起兵抗元的起始地。
这里,也是郑成功北伐南京、张煌言三入长江的最重要据点,见证了汉家英杰飞蛾扑火般的最后一搏。
漫长的千年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京口北伐,抗击胡虏。
他们都曾奋起抗争过,但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唯有一次机会,曾经无限接近成功,甚至已经将汉人的旗帜插在了长安城的土地上。
那就是义熙十二年的刘裕,和他的京口北府兵。
……
刘裕正在招呼北府众人,准备出征之前来个大合影:“都过来拍照。”
一旁,檀道济、王镇恶、谢晦、沈林子、沈庆之等一群青年将领都觉得很有意思,一拥而上,纷纷挤入了镜头,围在刘裕身边吵吵闹闹:
“我今天要挨着主公站,你快让开!”
“明明是我先来的,你如此蛮不讲理,还想打一架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