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2 / 2)

众人回到家中,庄绍耀和沈绍祖得了闲,又考虑起搬家去南边的事情来,劝了几次,庄进等人皆搪塞。

若说二人刚回家中时,庄进和沈舅舅有几分意动,但现在是一点意动都没了。

乱兵说是进了省,进了几个月,还没有消息传来,想必早已被剿灭。

过两日,突然有消息传来,说是乱兵攻下了几地。庄家几人的心思瞬间悬起来。

庄绍耀更是劝说爹到江南去避上一避。庄进拿不定主意,叫来曹员外、沈天明商议事情。

【作者有话说】

首先,先向订阅这本书的小伙伴们道歉,一直未更到今日。

这本书的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本意是想写一个逐渐兴盛的普通家族在乱世中求生的故事,但是却因种种原因不太好写且也有点下不去笔,故而一直拖延到今日。但想想还是无论如何要写完,以后本文周更,很抱歉,也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第45章 回南

◎还真是犟不过,庄绍耀心中道。◎

兵祸未至,人人抱有侥幸之心,能遇见未来之人少之又少。

曹员外因女儿在京师,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既然避祸,不如去京师,天子脚下,自然是最安全的地方。这话说得有理,若是京师不保,那就是天下大乱了。

沈天明安土重迁,人离乡贱,他又不如曹家有钱,若去江南少不得要靠着姐夫和外甥们帮衬,面上和心里都过意不去,不免有些踌躇。

庄进则舍不得父祖辛苦置办的家业,也放心不下族中,顽固异常。

庄绍耀和沈绍祖一个挨一个地苦劝,说得喉咙冒烟。

沈绍祖对曹员外道:“二哥和二嫂临行之前叮嘱我,务必将二老带到江南。京师确实安全,但现在路上乱得很,流民和饥民都往京师赶,实在不安全。”

庄绍耀对沈天明说:“我从小在舅舅家吃,在舅舅家喝,在舅舅家住,在舅舅家玩。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舅舅舅妈拿我当自己的孩子一般,若舅舅在家,我这就是不孝啊!”

劝完二人,庄绍耀和沈绍祖又一起劝庄进,磨破了嘴皮子,庄进只有一句话:“若是乱兵来了,我组织乡亲们抵抗。”

庄绍耀和沈绍祖劝不动,有气无力,双双瘫坐在椅子上,不想再说一句话。

人心不齐,无可奈何啊!

庄进自己不走,但他却赞同两个小的去江南。一来,若真有兵祸,也能避开;二来,跟着长兄读书,将来也能一举中魁。

好在九月份,京师和江南各来了一封信,再劝二老去江南避祸。庄进还是没劝动,反而劝说让二人去江南,其他几个长辈都觉得有理。

庄绍耀和沈绍祖见状只好歇了心思,二人私底下嘀咕,不明白为什么老爹(姑父)执意不愿意离开家。

事已至此,老人不愿走,他们二人也渐渐没了离开的心思。庄绍耀和沈绍祖暂去了东山书院读书。

读书不能停,学无止境啊。

二人心中隐隐担忧,乱世之中学问又有多少用处呢?

曹员外竟然重金聘了一位武教头,要教他们骑马射箭打拳。庄进等人感激不已。曹员外捶着腰道:“我们老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了,他们还年轻,你们万不要推辞。”

庄进再次谢过,笑说:“我岂是那等不知变通的人?你对小辈的拳拳爱心,我都看在眼里呢。”

曹员外笑起来道:“只不过一些心意罢了。”他庆幸结了一门良善的姻亲,不仅姑爷孝顺,连姑爷的兄弟都将自己当嫡亲的长辈尊重。

外面的消息纷杂,一会儿说乱兵胜了,一会说乱兵败了,直教人心里七上八下。

过了年,汝县托天之福一切平安,但是老天却不做好,一冬未下雪,正月里才淅淅沥沥下了一场小雨。

庄进和曹员外这两家土地大户,唉声叹气,都期盼着下雨。

雨未下来,庄绍耀的师父和大哥来了信,催他回江南学习。大哥和二哥都在外,家中父母年纪大了,局势又不安稳,庄绍耀不想去。

本以为父亲能同意,没想到庄进却极力反对他留在家中,道:“我和你娘腿脚都好,不用你在家中,举业要紧。再者,你在江南,还能帮你大哥跑腿做个事。”

庄绍耀坚持道:“大哥精力好,一人就能做好多事,用不着我。”

车马不便,外面传来的消息似是而非,庄绍耀终放心不下爹娘和家中的长辈。

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庄进劝庄绍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