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1 / 2)

阿宝见状添了把火,面带期待和惭色,道:“这些钱就权当买肉钱。我爱吃肉。”

苏蕙仙闻言笑起来,不再犹豫,收起荷包,荷包很轻,装的是银票。

“我就觍颜收下了。”

阿宝高兴道:“大嫂早该这样。”

说罢,阿宝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道:“都怪咱家的男人不争气,大哥还好,弟弟和侄儿年幼也就罢了,夫君那么大的人不事生产,忒没用了。”

苏蕙仙大笑:“他要考会试呢,等中了进士,你就是进士娘子。”

阿宝听到这话笑起来。自从她来到京师,与庄绍光同处一屋檐下,发现大哥确是言行一致的人,对待儿子和兄弟一视同仁。

阿宝心中既佩服又感动,知道家中入不敷出,便出钱入公中。

曹家与庄家结亲,刨除小夫妻的感情,其实还有权与钱结合的含义。

庄家的几兄弟在科举的路上不断前行,披荆斩棘摘取权力的桂冠。

她阿宝当然是该出钱的时候就要出钱。

而且她已将大嫂大哥一家视为家人,家人生计有困难,她岂能袖手旁观?

苏蕙仙在阿宝走后,取出荷包里的银票,两张一千两的银票叠得整整齐齐。

“这……这也太多了……”苏蕙仙低声道,二千两银子够这一大家子在京师生活几年了。

苏蕙仙没有矫情,收下来后,开始琢磨改善家庭生活。

家中上上下下都要做新衣,家中的绣娘恐怕来不及,不如到绣庄或请绣娘过来家里做。

深秋已至,冬衣要准备起来了,还有寄给家中长辈的礼物也要开始办了。

苏蕙仙怕忘记了,就拿笔将这些事一一记下。

“娘!”一个粉妆玉琢的小女孩扑过来。

苏蕙仙接住她,笑问:“宁儿,刚才玩了什么?”

庄绍光见儿女都养住了,均给起了大名,宁儿跟着哥哥顺下来叫庄延宁,现年四岁。

庄延宁奶呼呼道:“我、我在折花。阿娘,给!”她背在身后的手伸出来,攥着一串桂花。

苏蕙仙顿了一下,面带笑容接过来,夸赞女儿聪明孝顺。

庄延宁的小脸被夸得红扑扑的,兴奋地说还要给二叔、二婶、三叔和小叔等人折花,惊得苏蕙仙赶忙阻止她,拿布匹新衣服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折一枝也就罢了,若薅秃了,夫君发现就不好交代了。庄绍光最近几日常对着书房前的金桂发呆,想来此物在他心中分量不轻。

这金桂是成家举家离京前,派人送过来的,说这是成首辅心头之物,但路途遥远携带不便,就送予庄绍光。

庄绍光让人摆在书房外,没想到被庄延宁发现。桂花香香软软,庄延宁闻了又闻,找丫鬟折了一支兴冲冲送给母亲。

第35章 会试

◎科举考试最是磨蚀人◎

时间流逝,庄绍耀和沈绍祖逐渐适应京师生活,每日都过得十分充实。

学完四书五经后,庄绍光又要他们圈读史书。每人新得一部《史记》,每天都要圈读十页,交给两位兄长检查。

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庄绍宗也是同样如此,他来京师后,庄绍光为他引荐京师的时文大家指点他做文章,又着重培养他的史学知识。

对此,庄绍宗十分不解。庄绍光解释道:“你科举是为入仕,入仕则要上书圣上。若奏疏不通,便是腹内有治国良策,也如茶壶煮饺子一般倒不出。”

庄绍宗惊讶中带着不好意思,道:“大哥,我能否中进士还尚未可知。”

庄绍光笑着摇头,道:“等你中了进士,再准备就晚了。奏疏讲究典、显和浅,要明白晓畅,人人易懂。奏疏用典,征引史事,不至于让进谏如无根之水。”

“这需要熟练掌握典故,典故从何处所得,多从史书上得。至于显和浅,大约是靠天赋,非勤奋所能及。唯有典,能从勤字上可得。”

庄绍宗受教道:“我大约明白兄长的意思,以后认真攻读史书,没有异议。”

庄绍光欣慰弟弟能明白自己的苦心,道:“奏疏以汉人气势最盛,贾谊的《治安策》为绝唱,汉以下诸葛武侯的《出师表》为冠。”

庄绍宗赞同道:“这两篇我都读过,恢宏浩然,气势磅礴,非常人所及。”

庄绍宗突然长叹一口气,道:“科举考试最是磨蚀人,这些东西有用但科举不考,考非所用。”

庄绍宗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先中秀才,后中举人,一路顺利,因而将科举视作神圣,没想到今日却听到大哥如此评价科举,一时间竟然呆愣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