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最后还是董大将他叫回神,庄绍宗味如嚼蜡地吃了饭,浑浑噩噩地改起文章。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乡试举人录取名额,河南省只有七十一名,这七十一个名额由数千人争夺,竞争极其惨烈。

河南乡试录取名额最高时,是正德年间。时任内阁首辅是焦芳,这人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厌恶南人,赞誉北人,依附太监刘瑾。

刘瑾是陕西人,他大笔一挥将陕西乡试举人名额提到了一百名,奏表到首辅焦芳手中。

焦芳立马通过,并顺势将老家河南的乡试中举名额提到九十五名。刘瑾被诛后,陕西和河南的乡试中举名额恢复到之前。

即便是苏山长点评完,这些考生没有一个松懈的。他们仍然继续复习,为可能存在的八月乡试而努力。

这次不行,不用等三年,只要四个月。

庄绍宗也如此,但也许是因为焦虑,他整日睡不安稳,梦境缤纷,有梦见中举的,有梦见不中的,也有一生都考不中的……

睡得不好,胃口不佳,又用功苦读,整个人看起来神色憔悴。

曹员外为了避免给准女婿压力,一直在后方为众人操持庶务,没有出现在庄绍宗面前,恍若未来一般。

时间一点点流逝,到了五月初五,太阳炽烈,恰好是恩科发榜的日子。

庄绍宗想去,但不敢去,生怕自己是自作多情,徒惹烦恼。

“庄兄,一起去看发榜?”庄绍宗抬头,是山长评价有望中举的那人。

“我还要看书,预祝李兄获得好名次。”庄绍宗顿了顿,勉强笑起来道。

那人拱了拱手,与朋友结伴而去。

又有几人过来叫庄绍宗,不断拨弄着他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然而,他的目光落在书上,这是苏山长前几日过来要他查漏补缺的地方。

“我还要看书,预祝你获得好名次。”庄绍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回答。

院落变得静悄悄的,嘴上说要看书的庄绍宗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愣。

不知过了多久,锣鼓声越来越近,这是报喜的衙役。

庄绍宗嘴角扯起一抹哭似的笑容,默默地关上门窗。

热闹是别人的,而他什么也没有。

【作者有话说】

12-资料引用《科举史话》。科举的内容参考明清。

第12章 乡试

◎他真的中了?◎

夏阳透过梧桐树,在窗前的桌子上留下斑驳的光影,鸟鸣声伴着微风中的叶浪,清脆悦耳。

阿宝趴在桌上出神,脸上时不时逸出几抹像蜜一样的笑容。

她的眼睛似乎落在眼前的银钗、褪了色的草编、木雕和卷边的书信上,又似乎透过这些在想什么人。

桌子上还放着玉罄、盛满红樱桃的缠丝白玛瑙盘、汝窑花瓶,花瓶中插着几枝娇嫩的姚黄牡丹。

“阿宝,阿宝?”阿宝的身子一颤,仿佛吓了一跳,回头正要斥责,却发现是母亲。

“娘,你怎么不出声,吓了我一跳。”阿宝不敢斥责,小声埋怨道。

曹母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玩意儿,心中轻哼了一声,就女儿这个不值钱的样子,也就是生在了曹家,若是别处,恐怕连骨头渣子都被啃光了。

“今日放榜,你随我去给菩萨上柱香,保佑女婿中举。”曹母道。

阿宝玩着衣摆不想去,神佛之言是虚妄,她根本不信,而且据庄家二哥哥年初的信,他对秋闱颇有信心。

“我不去,考试的人家都要求菩萨,菩萨要允这个,又要照顾那个,但哪来那么多的中额?最后菩萨还不是要靠文章好坏排名次?”阿宝道。

曹母先是斥她几句,又忙向菩萨赔罪。“今日是放榜,你必须和我要去。”

曹母态度强硬,阿宝只好跟在她后面进了小佛堂。佛龛里放着一尊德化窑白瓷观音,悲悯地看着世人。

来都来了。

阿宝跪在母亲身侧,双手合十,心中祝祷庄家二哥哥早日中举,又祈祷自己将来与夫君情深义重,百年好合。

跪拜完,曹母问阿宝:“你要和我一起去关帝庙吗?”

阿宝连忙摇头,她连家中的小佛堂都不想来,更不用说关帝庙了。

曹母只得作罢,与女儿一起出了屋子。阿宝道:“娘,庄家二哥儿他是考举人,要拜孔圣人,你为什么拜观音?”

曹母一愣,随手一巴掌拍在女儿身上,道:“别浑说。诸天神佛都认识,咱家与孔圣人不熟,只与菩萨熟。菩萨吃了咱家那么多香火,一定会和孔圣人文曲星好好说道,让宗哥儿中举。”

说罢,她又对阿宝道:“你在家中绣嫁妆,不许偷懒,无所事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