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2)
这般想着,她心里乐陶陶的,深觉前途一片光明。
只是,火锅也属于时令饮食,冬天吃为好。
现在是夏天,纵然丰乐楼豪奢,处处置了巨大的冰块,她们面前烧着炭火,也着实有点儿热。
经营火锅、汤锅之类的,到了冬天再说吧。
江清澜尝了味道,便令小二们把锅子撤了,把剩下的兔肉打了包。
其他几个菜,也如后世高级饭店中的一样,器皿用得精致,摆盘好看,分量却很少。
她们两个惯常是大口吃饭的,吃到最后,只剩下少许素菜。
江清澜言出必行,命人把剩下的鱼骨头、鱼油汤和莴苣菜拌在一起,要打包回去给大黄狗吃。
但她到底心软。
见之前那小二毕恭毕敬的,她也不为难,还打赏了些小费,只把他羞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
第二日,江清澜也不急着去摆摊儿了,一大早就上楼店所看铺子去。
与自住用的屋子不同。但凡能用作铺面的屋子,都临街,价格也就贵些。
并且,租买铺面的人,都是要做生意的。
这种商业行为,不涉及救济等公共事务,是以,临安府署完全没有介入铺面的租售。
所有的铺面楼店所,都是私有的。
江清澜连着走了几家楼店所,心中定了斜街北段、八字桥下的一处小铺面。
在她的财力范围内,此地位置极佳。
紧挨着定民坊、里仁坊两处民居聚集地不说,往前走出斜街,便到了最繁华的御街。
另外一个,八字桥离江米巷不远,走路可达。这样一来,她们姐妹早出晚归,就不必雇马车了。
这样一处铺子,每月须得六两银子,若按年交,便只需七十两。
若是刚穿来那会子,江清澜是想都不敢想的。
哪知道,不过几个月,她已经成个小富婆了。
她再次窃喜,自己穿到的是风调雨顺的宋朝,而不是什么南北五代的乱世。
虽看定了这处,江清澜也不慌着给定金,只说再看看,不动声色地走了。
打起帘子正要出门,一个毛头小子风一样地跑进来,与走在前头的团团撞了个满怀。
欸,虎子,你慢些!门外,有中年妇人的声音追到。
幸好,团团让身后的阿姐稳稳扶住了。
她立刻瞪圆眼睛,怒视着那人,正要开口,却见那人挠挠头,继而躬身拜了一拜:
小妹妹,得罪了。
这小子生得浓眉大眼、人高马大的,若非眉目间还是青涩的少年神色,江清澜简直要以为他是个劳力青年了。
他又做了那样一个书生气的揖礼,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此时,帘子被掀起,一个素衣妇人进来了。
江清澜眼睛一亮:欸,蕙姐姐,是你!
说来真巧,此人正是王女侩当初,在侯潮门外招江清澜去做工的那一位。
便是在建隆寺做了几天斋菜,有了吃住之所,还赚了些银子,她才在艰难处境中缓过口气来。
后来,她去临安府署办牙帖,也是请王蕙娘做的保人。
说起来,王蕙娘实在是她的一位贵人。
只是,她这些日子忙着搬家、摆摊,现下又租铺面,还未能好好地表达感谢呢。
王蕙娘也是又惊又喜:江娘子!
将她通身上下打量一番,点头道:当日我就看出,你实非常人。如今,不过几月不见,你已穿上丝锦了!
这么直接的恭维
江清澜有点儿脸红:嗐,说那些干嘛,蕙姐姐最近还在做女侩吗?
二人走到一边去,细细摆谈起来。
原来,王蕙娘是个寡妇,独自把儿子虎子拉扯大,很不容易。
她盼望着儿子日后能考科举,光宗耀祖。
此地不远处,有一所青萍书院,她想让儿子去那儿上学。他们之前住在武林北路,离书院太远,她便想来附近租宅子。
江清澜灵机一动:蕙姐姐可有了心仪的住所?
对方摇头:我这才开始看呢,尚未找到合适的。
江清澜四处一瞅。
幸而楼店所生意好,牙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儿,没人在意她要断他们的财路。
她压低声音:
蕙姐姐,不若与我做邻居?我赁的屋子在江米巷,离青萍书院不远。
王蕙娘是个女侩,看人颇准。
当初,她就觉江清澜的手艺甚好,又不计较钱君君冒名顶替之事,是个能成事儿的人。
她有意与之结交,才告知了自己的地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