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聆泉院外,东平王妃梁氏的大丫鬟锦绣,正躲在墙根儿偷看。

见少女哭着跑了出来,手把抹胸拽得紧紧的,她摇摇头,往正院复命去了。

梁氏得了禀告,与王爷谢衍说:三郎忽的从外面带个厨娘回来,还以为他晓事儿了,原是我们想岔了。

这事儿,谢临川也给他们说过,说祖母爱吃这女娘做的饭菜。

但梁氏也尝过,她做的素烩菜还行,其他的很是平平。就连老夫人本人,吃过一两次素烩菜后也说,不知是不是没了建隆寺的香火加持,没那么好吃了。

她看这厨娘模样也算清秀,便想着,是不是三郎对她有什么特殊心思。

这钱娘子平日有意往聆泉院里凑,似乎也有些攀高枝儿的心思,她就帮了她一把,看看儿子的反应。

果然,这一试,他还是那副木头样子,对男女之事一点儿兴趣没有。

其实,也不是她着急。本朝崇尚晚婚,男子二十五娶妇、女子二十嫁人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因为,科举大盛,男子中了举后再成亲,光耀门楣,也能娶得更有钱、有地位的妇人。

他们家当然不是缺钱、缺地位。而是王爷着意要让家里人走文臣的路子,几个儿子都得去考科举。

但三郎不是读书的料,三年下来,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临安城的夫子听说是他,给再多的钱也不上门了。王爷每每想起这事儿,就觉得丢脸。

读书不行,王爷便想让他尚公主。做了驸马,不得参与朝政,当个富贵闲人也好,与天家结亲,既保住了谢家的荣耀,又不至于功高震主,惹得官家猜疑

三郎长得好看,又爱在皇家蹴鞠队里露脸,很有几个公主看上过。有一次,宝庆公主和福安公主还为此打起架来,闹到官家那里去了。

这么看起来,好像尚公主这一条路很不错。

但公主金枝玉叶,是要捧着护着的。三郎这孩子,对男女之事是一点不开窍,什么温柔小意,懂都不懂。他那个牛脾气,要是尚了公主,把公主气死了,他们全家都得遭殃。

想到这里,梁氏摇头,深觉没有出路,对东平王道:这孩子从小就爱舞刀弄枪,偏你不许,又改成蹴鞠。不就是踢球,你让他踢就是了。

东平王谢衍最是沉稳持重,从来深谋远虑:你懂什么?夫妻两个在内间说话,没有外人,也不忌讳。

先帝是前朝旧臣,以武起家的。他坐稳了江山后,最忌讳的就是旧事重演,是以,对武臣诸多防备。

咱们父王是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江山一定,赶紧就上交了兵权。不然,你以为,如今还能有我们谢家?如今的官家是守成之人,更对武将忌惮得深。

这些事王妃也知道一二:

是呀,所以王府现在与父王那会儿是完全不同了。你是文臣,半点儿武艺也不会,咱们两个女婿都是两榜进士,全家再没一个武将了。

三郎不过就踢个球,临安城里这么多人都在踢,多他一个又怎么了?

谢衍道:所以说,你是妇人之见。伴君如伴虎,刻刻当小心。今日能蹴鞠争标,明日就能拿刀舞枪。你看朱将军家的几个儿子,谁会蹴鞠?

这些日子,先有江渊案,再有潭州珍珠贪腐案,上上下下的,撸了多少人下来?官家心情不好,这时候千万别去触他霉头!

他摆摆手,不想再与她纠缠:总之,我都和临安府尹说好了,让这逆子去财赋司,干干再说。其他的,不必再说了。

江清澜一大早就收拾好了东西,从建隆寺搬到了临安城里的青莲庵。青莲庵很小,挂单的费用要四十文一晚,且团团还要给半价,也就是姐妹二人共六十文。

虽住宿费贵了一些,但青莲庵在城里,去中瓦摆摊儿方便,且庵里都是尼姑,她们两个生活也方便一些。

另有一重,过两日便是原身父母的头七,她们姊妹去碧云岭扫墓,也近些。

安顿好了,都快中午了,二人来不及吃饭,拿上两个之前做好的糯米饭团,就赶着去府署办.证。

因为青莲庵在临安城北,而衙署在南边,好大一段路呢,她们又不舍得花钱雇马车,只好靠两条腿。

这时候的富贵人家一天吃三顿饭,也有不少百姓还有古风传统,只在早上和晚上开伙。中午实在饿得很,就简单吃些剩饭、糕点之类的充饥,一律谓之点心,取安慰肠胃之意。

如此看来,她们的点心可并不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