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2)
节前的菜市场,是这座城市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攒动的人头、高低起伏的叫卖砍价声、各种食材混合在一起的气味,都是最真实动人的“活色生香”。
秦晓曼在这里如鱼得水,她熟练地穿梭在拥挤的人群
里,和每一个摊主都能聊上几句,在讨价还价间,总能以最合算的价格买到最新鲜的食材。
邢安平则像个误入异时空的旅人,提着购物袋,略显局促地跟在她身后。他习惯了在镜头前分析国际局势,却对如何分辨一块猪肉的好坏束手无策。
“老邢,去,那边那家,称两斤五花肉,要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的那种。”秦晓曼指着不远处的肉铺,头也不回地发号施令。
邢安平点点头,快步走过去,他站在肉铺前,看着一整排的猪肉,有些犯了难,老板热情地问他要哪块,他张了张嘴,回头向秦晓曼投去求助的目光。秦晓曼正跟卖蔬菜的大婶聊得火热,察觉到他的视线,朝他比了个手势,又用口型说了句“中间”。
邢安平立刻领会,转身对屠夫说:“中间那块,切两斤。”
他看着屠夫手起刀落,精准地割下一块漂亮的五花肉,心里竟生出几分佩服。
回家的路上,车里堆满了大包小包的战利品,秦晓曼开着车,瞥了一眼副驾座上沉默的丈夫,忍不住打趣他:“怎么样啊邢大记者,在外面跑新闻厉害,回家连买菜都得我遥控指挥。”
邢宇坐在后排,听着母亲的调侃,悄悄观察着父亲的反应。
邢安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沉默,或者扯起那种正经严肃的工作腔调,他只是转头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唇边竟然泛起一个极淡的弧度,“是,业务不熟练,以后要多跟你学习。”
车里的气氛,因为他这句难得的示弱,变得轻松起来,邢宇低下头,假装在看手机,嘴角却忍不住跟着上扬。
“爸,您以前在国外,都自己做饭吗?”邢宇没话找话地问。
“大部分时候在食堂解决,或者吃当地的快餐,”邢安平的目光落在前方,“偶尔有空,会自己煮点面条,那边的蔬菜种类少,味道也跟家里的不一样。”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有一年,我在一个战地,除夕夜。外面全是炮火声,我和几个同事缩在一个地下掩体里,分了一块压缩饼干。”邢安平的叙述很平静,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当时信号断了,联系不上外面,我就在那边乱想,你们肯定在吃年夜饭,想着想着,忽然就很想吃八宝饭。”
邢宇的心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默默收起手机,扒拉起身边的各色塑料袋,那些不太动听悦耳的“窸窣哗啦”声,却能完美掩盖他不太平稳的呼吸声。
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看电视,秦晓曼去厨房切水果了,客厅里只剩下父子两人。电视里正播着地方台热闹的晚会,观众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但他们谁也没看进去。
“爸,”邢宇低着头,声音有些干涩,“小时候,我其实...挺怨你的。”
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话,那个在他心里盘踞了二十多年的心结。
邢安平握着茶杯的手紧了紧,他没有看儿子,目光依旧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像是陷入了久远的回忆。
父子俩之间,隔着太长的岁月和太远的距离,那些本该在日常相处中自然流露的亲昵和情感,都变得难以启齿。
“以后,”邢安安平转过头,认真地看着邢宇,他的眼睛不再像在镜头前那样锐利和直指人心,而是盛满了温和的、带着歉意的慈爱目光,就像一位普通且平凡的父亲。“以后,我都在家了。”
邢宇的眼眶有些发热,他别开脸,假装被电视里的相声逗笑,只是那笑声里,带了些微的哽咽。
就在这时,秦晓曼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从厨房走出来,她没注意到客厅里有些异样的气氛,径直走到沙发边,想把果盘放在茶几上。或许是忙了一天,她弯腰的时候,动作有些吃力,一只手下意识地扶住了自己的后腰,轻轻捶了两下,两根眉毛很快皱起又掩饰性地松开。
捕捉到那个瞬间的同时,邢宇怔住了。
他记忆里的母亲,永远是精力充沛、无所不能的。她可以一手抱着年幼的他,一手拎着沉重的购物袋;她可以一边打着国际长途处理公司棘手的业务,一边还能条理清晰地指挥他做作业;她是他头顶那片永远不会崩塌的天空,而他在她的庇佑下,渐渐对天空的无所不在而感到不满。
可是,他忘了,忘了时间是多么强大的催化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