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1 / 2)

其中神经医学专业的水平更是领先国际,学生报考率最高,也最难考,所以才有如上这句又爱又恨又敬的俗语。

在这群“疯子”中,有股清流——黎初临。

周予夏进大学第一天就知道黎初临这号人物。

毕竟这位相貌不凡,温润聪颖的高材生是不少春心萌动少女考入这所大学的理由。

他是周予夏大四岁的学长。

按常理,她刚考进去,黎初临差不多迈入实习工作的大门了,偏偏他读的是学校神经医学系本博连读,要八年才算修行毕业,她也有幸在校园见到过几面。

黎初临是江立医科大学最引以为傲的神经外科专家黎满楼教授的直系独孙,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实习期起就一直在江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现在大学正门走廊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还有他的位置。

他理论基础扎实,又懂得融会贯通,寒暑假到医院实习,教授抢着预定他。

别人都是争先恐后地预定导师,在他这里刚好反过来。

作为江立市当年的高考理科状元,现在每逢高考时节,也必然会被拉出来采访报道,成了江立医科大学招生的“活招牌”。

不为别的,黎初临身高修长,长相端正,是毫无争议的校草学霸。

每当同学们因为咀嚼枯燥乏味的医书恹恹时,任课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搬出他这个典范来。

“从上大学到博士毕业一直是第一名。”

“公众选修课的成绩都没下过97分。”

“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拿了五项一等奖。”

这样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偏偏没有一点骄横,对待任何人都谦虚温和,每个院系都有他的朋友。

她大一迎新晚会的时候,看见黎初临还被拉出来表演了一段小提琴独奏。

那天晚会结束后,舞台后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周予夏当时还以为学校请来了大牌明星,后来隔着人群,远远看见他还穿着那身表演时的白衬衫黑裤子,被一群女生团团围住,还是负责维护秩序的学委和老师拦着才没发生事故。

周予夏对此并不上心。

这样的风云人物别提做朋友,连见一面都十分困难。

何况就所有人的描述来说,怎么说,她觉得黎初临有点可怜。

被大家理所当然的崇拜钦佩,一直被期待,被投以仰视的目光,最后被冠上“天才”的名号。

是不是天才,她不清楚,只不过她不止一次看见黎初临垂头看书。

人们却轻描淡写的一句羡慕话:他果然是天才!我们这种普通人天生没有赢的机会,然后对他的努力全然视而不见。

于是她暗暗替黎初临觉得不公平。

当然,他本人对此并不知情。

周予夏赶上成为黎满楼教授退休前最后一批本科生。

能从师于全国首屈一指的神经科教授,对于他们这群初入茅庐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光荣。

在别人因为高考结束放松懈怠的时候,周予夏比以前还要刻苦学习。

年级第一,学生会,班委,凡是对今后有帮助的比赛职位,她全都用力争取到了,不到两个月就得到了黎教授的青睐。

黎满楼教授上课必叫她回答问题,对她的要求也比其他同学严格,觉得她是块学医的好料子,幸好,后来她不负所托,也拿到过一些小成就。

立市黎家是学医世家,黎家人大多从事医疗行业,对现代医学各个分支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黎满楼教授还接到过国家级院士的邀请,只是他嫌远,拒绝了。

教授向大学捐赠过许多古书典籍,江立医科大学为此兴建了黎书堂,来宣传黎教授的杰出贡献。当然,古书之类的都被放在玻璃柜中展示,供学生借阅的都是影印本,后来陆续有其他教授学者捐赠书籍,黎书堂也成了江立医科大学的第二大图书馆。

周予夏和黎初临便是在这里认识的。

刚上大一那年,她参加了黎书堂的半工半读助学项目,凭借优秀的学业背景和口才得到图书管理员的实习位置。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竞争率却是一胜一百。

那时黎初临正在熬夜准备实验论文,每天在黎书堂早进晚出,周予夏就算再迟钝,看见频繁出现的借阅人名字也不免侧目看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