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2)

“那对你也很难办吧。”

话毕,周予夏不再理会,径直离开学校。

十年了,胳膊上的每一道疤痕都在提醒她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

再见到白露,她以为自己会害怕,可她的内心却异常平静。

最近那些遗忘的记忆也频繁突然出现在脑中,她也没那么痛苦,偶尔还会觉得,这似乎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她并非亲历者,而是旁观人。

霎那间,她恍然失笑。

原来她已经释怀了。

至于白露,周予夏只有怜悯与可悲,尤其是再看见她仍如昔日的模样。

白露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又是在怎样的教育中长大,才会成为今天的她,甚至在大家都或多或少会都会因为年岁成长的日子里,她怎么做到十年如一日的心性呢?

细细回想,班上的同学和白露交好,一部分是因为惧怕她,一部分出于有利可图的目的。

亦或许,白露和她一样,多年来并没有任何交心的朋友,都是可怜人。

可怜人总会容易互相为难。

周予夏下午接到一个年仅十岁的儿童患者。

中度抑郁,伴有癫痫,头痛。

这样的症状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常见,她下了医嘱,要求一定要照脑部ct以及脑血管造影。

精神医学鉴定需要首先排除身体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身体生病造成的精神症状。

一般情况下,她会先问病人要不要做ct,验血什么的常规检查,大多时候病人不愿意,她也不会强求,可是今天这个儿童患者,以经验判断,有必要先做身体检查。

结果已出,周予夏想得没错,是脑肿瘤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

这样的病例经常发生,只是十有八九都是先住院治疗身体器质性疾病,别科医生再根据患者精神状况,请精神科

会诊。

这位小朋友的妈妈却第一时间选择挂临床精神科,确实不常见。

了解情况周予夏才得知,小朋友的妈妈大学就是学精神医学的,孩子出生后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做了全职妈妈。

听孩子妈妈说,她现在还会经常在网上看医学相关的公开课,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返岗位。

听到这里,周予夏在心里不由自主感慨这位母亲爱护子女的心意,她宁愿选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事业来成全孩子。

有了专业人士,解释起来就方便多了。

先解决脑肿瘤问题,抑郁症状自然会改善。

母亲听从周予夏的建议,带着孩子去了隔壁的神经外科挂号。

刚刚神外的人特意过来告知周予夏。

好消息是,良性肿瘤并且发现及时,

不那么好的消息是,因为增长迅速,微创有难度,必须安排手术切除。

由李舒芸主刀。

一切准备都已完毕,只是有一点比较麻烦。

麻醉医生是瞿朗。

自从那晚瞿朗送她回家后,两人再没说话,他们在冷战这件事上倒是很有默契。

她不是研究生导师,手下没有围着自己团团转的实习医生。

神经外科今天有六场手术,住院医生全都去协助其他教授了,李舒芸只能自己全程独自完成手术。

围术期还好,她能暂时全身心投入操作,快结束时她和瞿朗交代了声。

在这之后,她就开始觉得胸口闷闷的,呼吸不畅。

巡回护士检查完毕后,李舒芸立刻出了手术室。

和他待在同一个空间内,气氛压抑得步行,于是顺着步梯上楼顶吹风。

一打开消防门,外面一阵热风张牙舞爪地扑面袭来。

李舒芸揉了揉鼻尖,她是来降暑降火的,这可不太妙,她回看了眼凉爽的消防通道,还是走了出去。

患者被推进复苏室等待麻醉药效消退。

拔除气管导管,能够自主吞咽,呼吸道畅通,血压平稳。

瞿朗确认完毕后,才让护士送小朋友回病房,然后在日志表上签了几个字,看了眼时间,才抬步出去。

作者的话

槐夏

作者

03-10

要是能有机会展现黎医生的手术有多厉害就好了,可是黎老师过于宠辱不惊,实在不给人机会......

☆、

第39章 忆影渐近(七)

李舒芸听见身后有开门的动静,一转头,发现来的人是瞿朗,默默转过身,拍拍衣服上的尘土准备下去,被他唤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