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2)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
周予夏不以为然。
既然身体与心理能够互相造成影响,引起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疾病,那么手术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甚至人格障碍并不是天方夜谭。
所以她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北市精神专科医院研修工作。
然而就算是全国精神专科最具权威的代表,手术量也远远达不到科研需求。
但,有总比没有好。
大脑神经组织密集,稍有不慎便会留下后遗症。
虽然事实证明手术可以改善精神疾病,可是与预后效果相提,终究杯水车薪。
手术前,她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多次确认手术相关事宜。
想到这里,周予夏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急躁。
她坐不住了,于是起身告辞。
黎初临牵着满满把她送回家门口。
周予夏推辞好几次,可满满却很配合主人的想法非要送她,否则就哼唧唧装委屈。
她现在真的怀疑这只萨摩耶是人变的。
次日一早。
黎初临照常查房,霍然作为住院总医师跟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三个住院医师,最后还有两个实习期的研究生,队伍浩浩荡荡。
他径直走到6楼住院部尽头的病房,问霍然:“病人情况说一下。”
“男性患者,52岁,三周前事故颅骨骨折,上周五脑积水引流手术,今天是住院第十天,身体各项指标没有问题了。”
黎初临想起来了,是予夏那晚在急诊室帮忙穿刺的患者。
他推开拉门,走到3床前,用平日温和自然的口吻道:“患者,感觉怎么样?”
中年男子正在病床上坐着看报纸,未见其人就听见一阵脚步声,先抬起了头。
紧接着就看见给自己做手术的年轻教授,身后跟着大批医生专程进来看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感觉好多了,实在麻烦黎大夫,都怪我当初急着出院,没想到居然真的脑子积水了。”
黎初临拉下口罩,露出一双弯了弧度的笑眼,顺着病人的话,说:“以后可要听医生的话。”
他撕开操作台上的包装袋,戴上一副无菌手套,轻轻扶住患者的颅骨来回查看伤口位置,再开口时点了点头。
“愈合恢复良好,今天可以出院了。”
黎初临检查完毕摘下手套,接过霍然手中的病历单签字,继续说:“一个月后要来医院复诊。脑积水分流后可能会发生感染,一般在术后三个月内发生。现在是四月底,后推一年,到明年四月底之前都要按时来医院复查。如果有不适,尤其是出现严重头痛或者像之前昏厥,恶心的症状,随时过来医院。”
为了给人反应理解的时间,黎初临特意放慢语速,不疾不徐地交代着。
中年男子听完后,还是有发懵,又问:“复诊都要做啥呢?”
“通常需要照ct,恢复得好就没问题,不行还要继续分流。”
男子手掌来回磨蹭干燥的病号服,有些犹豫,“医生啊,我今年已经因为大病小病照了五次ct了,会不会有辐射不安全。”
黎初临耐心道:“这点请放心,ct的辐射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听罢,这才长舒一口气。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将由霍医生为您介绍,没什么问题,我们一个月后见。”
话毕,黎初临又领着学生们出了房门,转而走进隔壁的病房。
第17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四)
瞿朗昨夜又跟了台肝移植手术,直到天亮才结束。
他看复苏室值班的护士也是加班,困得跟小和尚敲木鱼似的。
瞿朗作为前辈和医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三句两句劝那个护士去值班室休息,他守在一旁,直到病人清醒。
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均正常,意识清醒,这才打电话给那个护士,两人一起把病人推回病房。
李舒芸正要去巡诊,前脚刚迈出电梯门,就看见瞿朗站在电梯门口,面对墙壁,额头抵着墙,半睡半醒,嘴里还在小声哼哼。
“加班了?”她问。
瞿朗没抬头,认出她的声音,闷闷回道:“夜班。”
他看了眼走廊尽头的钟表,这才委屈巴巴地说:“现在开始才是加班。”
李舒芸皱眉,让原本清冷的青眉黛眼散发阵阵生人勿近的气场,语气有些不满,“你这样会猝死的。”
瞿朗听见她语气不对了,双手捂在胸口的位置,眉心蹙着,颇为动容的样子,故作姿态:“没事,你能关心我,我好感动。”
李舒芸表情舒展几分。
还有精力开玩笑,看来不用担心。
从这层北侧巡诊完的黎初临又带着一群小尾巴迈步路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