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周医生,你好,我是实习医学生李清婕,今天开始在精神科轮岗,麻烦了。”李清婕站在门口拿着笔记本规矩地问好。
“你好,我也刚来江立医院,多多关照。”她微笑着回应。
李清婕余光扫到周予夏胸前的证件照,强装的正经模样立刻原形毕露,“哇,周医生,你证件照真好看,不过本人更好看。”
照片上的人嘴角浅弯弧度,头发利落地梳起马尾,白大褂里面是件圆领的棉质衬衫,五官精巧,眼尾一颗黑痣别有些韵味。
周予夏谦虚地笑了笑,“谢谢,你性格真好。”
李清婕见周予夏漂亮,性子也温柔,凑近了脚步过来,乐呵呵地说:“虽然我也只来了三个月,但是周医生有需要的地方可以尽管麻烦我哟。”
这时候掩着门传来渐近的脚步声,一个护士拍拍李清婕的肩膀,示意她让一让。
李清婕立刻侧身进门给护士让出空间。
护士问:“周医生,可以开始看诊了吗?”
周予夏点点头,“可以。”
第2章 故人来自远(二)
早上七点半到十点是看诊的高峰期。
精神科的看诊时间比其他门诊都要长,所以比其他科室早开始门诊半个小时。
如果是第一次来看病,还需要完成心理状态测评表,再与精神医生面谈,半个小时是起步时间。
依照往常的经验,单独就诊和在家属陪同下来就诊的未成年人,一般不需要严阵以待,因为他们没有破坏暴力倾向。反倒是家属和患者都看起来紧张兮兮的,眼神飘忽不定,稍有刺激可能就大喊大叫甚至会伤害他人。
周予夏还记得她的导师上完课总要给他们延展些工作实用建议。
“有谁知道做精神科医生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吗?”
“嘴甜?”
“不能生气?”
五花八门的回答接踵而至。
导师伸出食指摇了摇,面色不改地说:“是跑步。”
“尤其是周予夏这种,看起来就瘦瘦弱弱的,压不住病人很可能会被反伤。虽然我们治病救人,但最先看中的应该是自己的生命,没有医生,病人哪来的痊愈?培养一个医学生有多不容易不用我唠叨,你们也知道吧,遇到威胁自身安全的病人,别被心里那份单纯的热血冲昏头脑,护好自己的小命,才能造福一方。”
周予夏对这些话印象深刻。
她报以沉默的赞同,但还是会在心里默默反驳一句:虽然体力不好,但力气还是有的。
医生与患者除了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还要斗智斗勇,精神科医生更是如此。
很多人听说她是精神科医生,总会投以异样同情的目光,仿佛她诊治的都是些“疯子”“精神病”“脑子不正常的怪异物种”,连带着周予夏本人看起来也不正常。
她也很无奈,太多人对精神科有这样的误解。
其实大部分时间,她面对的都是在正常不过的普通人。
比如抑郁症患者,多半是不能向外释放负面情绪,不断地自责内省导致大脑发生质变,就算痛苦得已经心如刀绞,也只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对外界造成负面影响的概率微乎其微。
她一直认为,抑郁症是最温柔的精神病症。
“回去一定要按时吃药,两周后来复查,期间如果有任何不适可以随时过来找我。”
周予夏用温和的语气说毕,今日
最后一位看诊也终于落下尾声。
病人关门离开后,李清婕瞬间松了一口气。
可算结束了。
一直笑脸盈盈的对人,可比她在手术室罚站一天累多了。
连续一整天看诊还真是高强度工作,周医生居然能够全程保持和善的态度面对患者,没有任何急躁或者疲累,李清婕心里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情。
周予夏浅笑看她,说:“辛苦你了,明天坐在我旁边吧,没有那么多规矩的。”
“谢谢周医生,”李清婕鼓了鼓笑僵的脸颊,说,“只是我有些意外,以为精神科的患者会更多是中青年,没想到好多孩子来看病,现在学生学习压力也太大了吧,而且这些家长都……”
她拧眉,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形容。
周予夏听到这话,停笔,娓娓说道,“确实,我之前在北市,家长带学生看诊的频率比这里要高一倍不止。”
“北市,你知道的,内卷严重,家长把焦虑的情绪带回家中,传达给孩子,有些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甚至很多家长自己还都没成熟,一味用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青春期是形成健全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父母作为直接教育负责人,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极其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我接诊过中最小的才七岁,还有很多十七八岁的孩子。大好的年纪得了精神分裂症或是双相障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