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陷落 第92节(2 / 2)
而不是像她这样……懦弱的,连分手都不敢说真话的;厨艺差到离谱,只能靠外卖续命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最重要的是,一个可能永远无法给他生孩子的女人。
千万不要找她这样的。
苏晚晴在心里默默地说着,手指颤抖着点开了邮箱。
堆积的邮件瞬间涌了出来。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目光扫过一封封邮件标题。忽然,一封标题为“王晓鹰教授研究生项目邀请”的邮件吸引了她的注意。
她的心猛地一跳!
王晓鹰教授!国内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泰斗!她的偶像,上次在杭州文学青年论坛对她赞赏有加的教授,他主持的研究生项目是无数文学学子梦寐以求的圣殿!今年他据说只开放十个报考名额,而最终能留下的,只有三个人!
苏晚晴几乎是屏住呼吸点开了邮件。邮件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王晓鹰教授表示,他欣赏她在学术论坛上的发言,认为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功底,非常符合他今年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交叉影响研究,因此特别邀请她报考他的研究生项目!
这是莫大的殊荣!她是唯一被直接邮件邀请的申请者!
一股久违的、微弱的光芒,仿佛穿透了苏晚晴心底厚重的阴霾。学术和创作,是她真正热爱并擅长的领域。王晓鹰教授的研究方向,恰恰是她最感兴趣、也最想深耕的领域!
这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出现在她即将溺毙的时刻。
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头的激动和酸楚。她坐直身体,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起来。她给王晓鹰教授回复了一封措辞恭敬、充满感激的邮件,表示自己深感荣幸,一定会认真准备报考材料,全力以赴争取这个宝贵的机会!她简要阐述了自己对这个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兴趣点,并附上了自己毕业论文的摘。
发送完邮件,苏晚晴感觉堵在胸口的那团郁气似乎散开了一点点。继续处理其他邮件。
小说网站编辑的邮件很多,编辑说,连载的《金融街的白玫瑰》反响很好,一直在排行榜前三,这种带有爱国主义的金融战题材本身就很稀少,可以引发普通人对历史、价值观和现实问题的广泛讨论,并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金融街的白玫瑰》涉及的很多金融知识还是顾沉舟帮忙校正过的,算得上是一部很考究的小说。编辑还说这部小说引起了广电总局的关注,有意向要拍成电视剧,邀请她做挂名编剧,目前有影视公司表达了强烈的改编意向,希望能将小说拍成电视剧!考虑到苏晚晴还是学生,影视公司邀请她作为“挂名编剧”参与项目,主要是提供原著支持和对剧本核心精神的把关,不需要全程跟组,时间上相对自由,便回了邮件答应了。
小说网站后台,重新整理了一下《金融街的白玫瑰》的存稿。就这样忙到了深夜三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睡觉,明明开了暖气,但还是手脚冰凉,根本睡不着,那股寒意仿佛是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
她蜷缩成一团,紧紧地抱着自己。脑子里乱糟糟的,顾沉舟冰冷的话语、医生凝重的宣判、医院里那些患者绝望的哭诉、王晓鹰教授的邀请、小说后台的数据……无数画面和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
明明身体已经累到了极点,意识却无比清醒。
她睁着眼睛,望着窗外浓重的黑暗,感觉这个夜晚,格外的漫长,格外的冷
第111章 苏晚晴的毕业季顾沉舟化身数字囚徒
初春的风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a大的校园里,一种无形的、带着离愁别绪又混杂着蓬勃生机的热浪已经开始涌动。这是苏晚晴本科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每一天都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着,容不得半点喘息。
分手带来的剧痛,像一块沉重的巨石,被她强行压在了心底最深处,用一层层厚厚的“忙碌”包裹起来。她不敢碰,不敢想,仿佛只要一停下来,那冰冷刺骨的绝望和铺天盖地的悲伤就会将她彻底吞噬。于是,“忙”成了她唯一的解药,也是她赖以生存的盔甲。
她的重心绝大部分分给了毕业论文答辩和考研这两件事。
文学院图书馆那个靠窗、能晒到一点下午阳光的位置,成了苏晚晴的专属领地。她的桌上永远堆着高高的故纸堆:各大著作的各种评点本、四大名著的批语研究、明清社会史、女性主义理论著作……她埋首其中,眼睛里的倒影是电脑屏幕幽幽的光,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的噼啪声成了背景音。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常常是管理员阿姨来清场提醒闭馆,她才惊觉时间流逝。有时候查资料查到关键处,饭都忘了吃,胃隐隐作痛时才想起来扒拉两口早已冷掉的面包。
她的导师是个严谨的老教授,要求极高。但因为苏晚晴上次提交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范本以后,老教授看她的眼光都比别人多了些慈爱和宽容。
论文答辩日期像悬在每个毕业生头顶的利剑,也是每个学生的梦魇,却不是苏晚晴的。
有了上次在杭州青年文学论坛的经历,苏晚晴站在讲台上模拟演练甚至比很多老师都从容不迫,这也多亏了顾沉舟之前对她的影响。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最终勋章”拿到手,漂漂亮亮地毕业,这是对过去四年,也是对自己此刻狼狈人生的一个交代。
为了应对正式答辩,同组几个同学自发推举她做组长,她组织了多次模拟演练,主动扮演答辩委员,还经常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磨练他们也磨练自己,有时候甚至故意找茬一样的盯着某个同学提问,同学们被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
每一次“社死”般的模拟结束,她都会把暴露的问题记下来,让同学回去疯狂查资料、修改讲稿。他们小组的答辩的ppt更是改了无数版,力求逻辑清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
论文答辩之外,各种毕业手续像一个个需要通关的小游戏,繁琐、细碎,却又必不可少,无声地提醒着离别的脚步越来越近。
毕业生信息核对表、学位授予申请表、档案去向确认表、户口迁移……各种表格像雪花片一样飞来。
苏晚晴需要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时间一遍遍核对个人信息,签字、盖章,跑学院办公室、跑学校教务处、跑学生处。有时候排半天队,就为了盖一个章。
一个个待办事项的小红点,看着就让人焦虑,却成了苏晚晴最喜欢做的事情,她像是在玩一种毕业通关游戏一样。
把自己沉浸在这样的忙碌中,也许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对顾沉舟的思念,也能暂时忘记自己不能生育这件糟心事。
毕业季的校园,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匆匆忙忙地奔向不同的方向,脸上写满了不同的情绪。
玲玲是她们四个人中最焦虑的一个,她的日常就是疯狂网申,各大招聘网站刷得飞起,邮箱里塞满了各种笔试通知和拒信。线下宣讲会更是场场不落,穿着新买的西装,挤在人群里投简历。笔试、面试填满了她的日程表。每次面试回来,要么垂头丧气吐槽面试官奇葩问题,要么短暂兴奋后又陷入下一轮等待的焦虑。
“晚晴,我又挂了!那个无领导小组讨论我根本插不上话!”
“啊啊啊,这家终面了!求好运!”她的朋友圈状态也随着求职进度起伏不定。
苏晚晴总能听到她的吐槽。
相对而言昭昭就比较轻松,她已经拿到了心仪国外大学的offer,这学期的重心就是处理各种留学手续:办签证、订机票、找国外的租房、参加学校的行前说明会。她的朋友圈画风明显不同,晒的是签证通过、机票预订成功、对未来留学生活的憧憬。
“晚晴,你看我找的这个公寓怎么样?离学校近,就是有点小贵。”
“唉,一想到要离开你们,还是有点舍不得。”轻松中带着一丝离别的感伤。
苏晚晴有时在食堂遇到她,能感受到她眼神里对未来的憧憬。
真好,苏晚晴由衷为她开心。
对于苏晚晴来说,除了论文答辩这座大山,她面前还有另一场硬仗——王晓鹰教授的研究生入学复试。
王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她的热爱,但要求极高。她需要重新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脉络,精读原著和重要研究著作;同时还要恶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思潮、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
她的书桌上经常堆满了《中国小说史略》、《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当代文学关键词》等等大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