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2 / 2)

第113章 绝不倒贴

天气预报没有让人失望, 次日,剧组终于等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大雪。

h省冬季的平均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几度,降雪频率比祝茗所处的东南沿海地区高出许多, 但也许是好事多磨,《血刃》开拍的这段时间下的几次雪都是浅尝辄止,只能完成一些日常戏份,却无法呈现出暴雪的视觉冲击力。

李昭珩导演一向精益求精,为了营造足够真实的视觉效果, 不愿勉强用人造雪来造景,因此整个剧组几乎拍完了百分之八十的戏份, 只剩几幕需要天气加持的戏一镜未动。

“城楼自刎”就是其中最重要, 也是最震撼的一幕。

午后,大雪已经积了半尺厚, 漫天风雪从深灰色的天穹中倾泻而下, 仿佛一只遮天蔽日的巨手, 纷纷扬扬地笼罩了整座古城。

整座城楼如一座凄冷的墓碑,矗立在风雪的重压下, 静静地等待命运最后的裁决。

这是祝茗饰演的男主角的谢幕大戏。

下午四点,降雪强度终于达到了导演的要求,连城墙的轮廓都被模糊成一块暗影。祝茗身穿单薄飘逸的正红色衣服,在全剧组的目送中缓步登上城楼。

风雪之中,他的身后是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身前是敌方大军的千军万马。这位年轻的名伶已经在与那群有志之士的相处中完成了脱胎换骨, 从一个怯懦、平凡的小市民蜕变为独当一面的先锋。

在他身后的这座空城里, 曾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此刻,他们都已跟随起义军的队伍撤往安全地带, 却在城中点起炊烟,以炮竹放在铁桶内伪装火铳的枪声,城楼升起三面战旗,营造出城内有重兵驻守的假象,以防敌军立即追击,为大部队和百姓的安全撤离争取一天时间。

名伶自请留下守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城中百姓换来一线生机。

一排摄像机在城楼面前一字排开,无声记录着这场已经等待了太久的拍摄。

演完这幕戏,再补拍几个李昭珩导演觉得还有进步空间的镜头,祝嘉木就将在《血刃》剧组正式杀青。

这场暴风雪可遇不可求,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辜负天公作美,一举拿下这场堪称整部电影点睛之笔的重头戏。

千军万马被风雪模糊成一个个黑点,只有城楼上的一抹血红依旧刺目。李昭珩导演一声令下,《血刃》的谢幕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顷刻间,鼓声震天,号角齐鸣,城内炊烟袅袅,枪声阵阵,三面战旗分列城楼三角,飒飒飞扬,鲜红如血,猎猎之声在风雪之间回荡不绝。

敌军望之,只觉城中人声鼎沸,杀气隐现,千人大军竟止步城门,不敢轻举妄动。

城楼之上,曾一曲动全城的名伶身着血色戏服,腰束铁甲。风雪之中,他的长发已被雪水凝成冰凌,苍白俊颜上却无一丝惧色。

天地苍茫之间,赤红色的身影站得笔直,一扫从前怯懦畏缩的模样,仿佛城楼上竖起的第四面战旗,撑起整座空城最后的幻象。

他走向那面沉重的战鼓。

——咚!!

鼓声震天,回荡在苍茫雪原之间,城中的每一个街角、每一个门楼都与之共振,回声震耳欲聋,似有无数士兵齐步行军。

——咚咚!!

鼓点的频率越来越快,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却仿佛不知疲倦一般,愈战愈勇,手中鼓槌不息不止,气势如千军横扫,誓要杀得敌方溃不成军。

敌军前阵无不大骇,人马俱退,斥候在兵马之间奔走,风雪掩盖之间,城中似有人影晃动,狂风呼啸之际,耳边似有马蹄铮鸣。僵持之下,一队斥候单枪匹马绕城而出,向敌方主帅怒吼:“城内无人!!城内无人!!”

“什么?!”

敌方兵将大惊,一时后退数步,大将怒而色变:“荒唐!城中兵马俱在,炊烟不止,哪像无人?你想害我不成?!”

斥候只道:“属下不敢!城中的确无人,上将若不信,自可射杀楼上戏子,以辨真伪!”

“上、上将!您看!!”

所有人都在这个瞬间抬头。

城楼之上,红衣伶人已将火油洒满身后粮仓与箭楼。战鼓止歇,余韵未绝,他手中的火石如落叶归根般轻巧抛向地面,顷刻间火舌升腾,宛如游龙。

他立在城头,面向大军撤离的方向,唱出最后的戏文。

那是一个平凡戏伶从挣扎到坚定的真实写照,是对战友的祝愿,对百姓的祝福,对他们口中那个和平自由的未来的殷殷期待。

他放声大笑。

敌方上将骇然色变:“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