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2 / 2)

他的思路像刀划纸般清晰。三天后,他让公安在临近望海港码头的一座二层小仓库楼顶部署无人机和红外感应,准确捕捉到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在深夜悄悄露面,摄像头捕捉到他开锁进入,但对方像是早有预感,只停留了十五分钟便迅速离开。现场残留的灰尘里留下一个度母佛牌——挑衅一样。

应泊站在案发现场的天台上,手里是那个佛牌,手指轻轻摩挲。

那一夜,路从辜看着他从屋顶下来,身上蹭着灰,眼神像是从废墟里挖出什么东西来一样亮,却没什么温度。他刚想问,结果应泊自行开口道:

“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教育局。”

“你确定?”

“他动了网络、媒体、行政、立法和司法,他不会忘了学校。这种象征意义的节点,他最喜欢。”他低头擦掉手腕上一道划痕,是在天台蹭到的。“而且我想起来,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谁教会了我们谎言,我们就应该回去,在他讲课的时候掀翻他的讲台。’”

那句原话曾是在深夜里,两人交完论文却被导师痛批,便喝了点酒,陈嘉朗靠在阳台上,脸颊泛红。应泊早已不记得当时的天气,却记得霓虹在陈嘉朗眼镜下方的倒影一闪一闪。

现在回忆起来,仿佛每一处预言都在应验,每一个动作都埋藏线索。

这天是个难得的晴日,云薄得像被风捋过的一层丝,阳光照在墓园外大片白色绢花上,晃得人几乎睁不开眼。

应泊穿着他那身最常见的藏蓝色西装,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一朵素白小花。他站在灵堂的最前排,动也不动,仿佛连眼神都被凝固在那方灵位上。

照片里的张继川笑得干净、年轻,穿着实验服白大褂,脸还带着一丝懵懂。

徐蔚然没来,她的精神状态依旧不稳定,医生不建议她出席。于是应泊成了葬礼上的“主事人”,代师代友,代一切沉默着送走他的人们。

他没哭,也没说话,只在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前将手机关机,交给其他人保管,然后站到了张父张母面前。

张父年纪比实际看上去年轻不少,头发打理得极整洁,衣着也一丝不乱,可脸上的法令纹却像是骤然老了十年。他眼眶泛红,手却紧握着亡子的照片,始终没有松开。张母穿着一身黑色旗袍,身形极薄,像随时要断的枯枝,视线死死贴在花圈中间那句“英灵长昭”的横幅上。

他们看到了应泊时都站起身,眼中带着不加掩饰的情绪——既悲怆,也不忍苛责。

应泊走到他们面前,先鞠了一躬,再鞠一躬,第三次,他弯下腰的幅度更深,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对不起。”

他的声音微微颤着。那三个字落地轻得几不可闻,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

空气似乎顿了一秒。

张母刚要张口说什么,抬手的动作却忽然僵住。

她看见这个年轻人那双向来冷静如水、连面对暴徒都不曾动容的眼睛,此刻泛起了一层极浅的红意——不深不浅,眼中毫无光亮,像是从边缘到瞳孔都一点点被灼穿。

他一滴眼泪都没有掉出来,可每个人都知道,他已经要崩溃了。

站在后排的夏怀瑾和侯万征皱了皱眉,刚想上前,却又止住脚步。路从辜始终站在应泊身后几步的位置,眸色低垂,他牙关紧咬,手攥成了拳都能感到手背上的青筋在跳。

谁都知道,应泊确实需要扶一下了。

但没有一个人动。没人敢去戳破这个平静的泡沫,没人敢接下那一句“对不起”后的沉默。所有人都知道——应泊一旦哭出来,这一场葬礼就不止是送走张继川,而是把这个在风暴里苦苦撑着的人,一并埋进去了。

应泊自己也知道,于是他站直身子,眉目低垂,像压住洪水一样吸了口气,把所有马上冲破眼眶的东西都憋回去。

而后,他回过头,对礼仪人员点头致意,低声说:

“可以开始了。”

告别乐响起的时候,他重新站回了最前排。

阳光照在他的背上,像一张宽阔的墙,光从缝隙里漏下来,直直地洒在墓碑前那一张青年的遗照上——照片里的人,笑得仍旧灿烂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