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国国威,曹魏赔款签丧(1 / 2)

('却说曹仁困守新城,在满宠等人的建议下,并未弃城而走。

而是选择了坚守到底,为曹操在北方争取战略优势。

而曹仁的坚守,也打乱了关羽南征军原本的战略计划。

一边是徐州诸葛亮致书前线,催促新城战事宜当速决。

一边是汝南太守李通,率本郡兵马,赶过去驰援曹仁。

南方战事,一时难解难分。

而不出司马懿、满宠所料。

此战占据上风的刘备,率先派出使者简雍,来找魏国和谈。

因为刘备已经占据了大半个河北,汝南战场又水淹于禁七军。

他现在迫切希望快速将这些战果转化成收益。

继续扣着这三万人,也没有多大意义。

让曹操赶紧吐地,才是当务之急。

而作为战败者,曹操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夏侯渊被斩,于禁七军被俘以后,就已经宣告他的一败涂地了。

之所以刘备比曹操更急着和谈。

无非就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曹操这边已经烂了,不怕继续烂下去。

而刘备现在优势这么大,继续拖下去。

伤国伤民,没有意义。

早点儿和平谈判,对两边都好。

然而这次谈判看似势在必行,实则过程也十分艰难。

刘备这边,坚持要在魏国的都城邺城进行和谈。

这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当即拒绝。

表示他只愿意在两国的交界地馆陶,进行和谈。

刘备见曹操并无和谈诚意,不由大怒。

即以齐王身份直接掠过冀州牧李翊,向前线的张郃、徐晃下令。

命他们猛攻魏郡,直捣魏国首都邺城。

曹操这边虽看似稳如老狗,实则内心也十分慌乱。

因为魏国东线全面溃败,而南线战场的曹仁又岌岌可危。

从战略角度考虑,曹操是比刘备更需要停战的。

因为他必须先救出曹氏武将第一人,保全新城的部曲。

城里面的守军可不是什么新兵蛋子,那都是魏国的生力军。

打没了就真的没了。

何况自夏侯渊战死以后,如折曹操一臂。

他断不能再失去曹仁。

更别提于禁麾下那三万儿郎,都是魏国培养多年的悍卒了。

刘备手里的牌太好,曹操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见刘备发狠,顶着国内的民怨沸腾,也要继续打下去。

曹操便知道,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即派蒋济到齐国去请和,希望刘备先暂时让张郃、徐晃停止进攻。

而刘备也没打算让二将真的打下去,因为战打到这个份儿上,齐国内部的厌战度已经拉的很高了。

他只是想通过这场军事行动,向曹操施压罢了。

毕竟战争已经胜利,两国倘若继续保持敌对状态的话,那军费支出就太高了。

所以见曹操服软,刘备果断叫停。

曹操无奈,只得同意。

表示两国可以在邺城进行和平谈判。

但提了两个要求,

第一,要刘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备以齐王身份,直接向汝南前线下令。

在谈判结束之前,让关羽立刻停止攻城,保障城内守军的安全。

当然,这个要求其实也算合情合理。

毕竟都和平谈判了,没道理手下人还要继续火并。

这也主要得益于曹仁的拼命死守,让关羽没能短时间内夺下城池。

不然,曹操连这一个要求都提不出,会更加被动。

第一个条件,刘备欣然接受。

即写一道手谕,发给关羽,命他暂停攻城。

但并不撤去围困之兵,算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至于曹操开出的第二个条件,则令刘备有些难以接受。

曹操要求前来谈判的使节团,人数不能超过八百兵。

站在曹操的视角,他当然觉得自己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毕竟邺城是他的治所,你要是带太多人过来,给我一锅端了。

那我岂不是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而站在刘备视角,他却觉得曹操这个要求颇为无礼。

本来在曹操的首都进行和谈,就是为了彰显齐国荣誉。

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昭告天下。

震慑周边群雄,让他们知道新的霸主已经产生。

这对齐国未来国际上的行动十分有利。

可只带八百兵过去,如何彰显齐国国力?

如何宣扬齐国国威?

而且八百兵,也无法保障齐国使节团的安全。

以曹操有口皆碑的人品,刘备完全有理由担心他会撕票。

所以果断拒绝了只带八百兵的要求。

表示至少得派三千人。

可如此一来,曹操也不干了。

三千人,这已经是一支可战之兵了。

万一有变,刘备派遣大军过来。

与这支使节团里应外合,那不完犊子了么?

更别说这三千人,肯定是精锐中的精锐。

于是,两边谈判一时陷入了僵持。

最后,还是李翊单独找到刘备,上书谏言道:

“今虽大破魏军,虏于禁七军,然国内实已疲极——”

“青徐之粟十去其七,幽州之毳尽充军资。”

“若迁延不决,恐胜势渐消,如春冰之泮。”

“曹操新败,胆气先夺。”

“当乘破竹之势,速遣使议和。”

“否则,继续俄延,必遭反噬。”

“愿大王以万民为念,效先王权变之智!”

还是那句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永远不要低估一场战场,所带来的钱粮消耗。

李翊向来主张稳扎稳打。

他极力反对任何透支国力,破坏民生的政策,来不择手段地服务于战争。

譬如玩儿三国志游戏,有的人推得快,几年十几年就能平推。

但这几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等统一时,

地图上也全是白地,全国都没多少兵,没多少民。

曹操其实就是这样的玩家。

历史上的曹操打仗速度其实很快,几乎是刚统一北方就要南下。

只是因为赤壁一战赔光了裤衩,让人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误以为曹操打得慢。

这也是为什么,

曹操治下的民众会怨声载道,即使到大后期了都到处有人造反的原因。

先甭管曹魏的制度如何如何,就你这个高强度打法。

老百姓不造反就有鬼了。

而李翊则是典型的种田型玩家。

他不光要攻城略地,还要在前线打仗的同时,保障大后方的民生。

如果民生凋敝,他情愿叫停,给国家休养生息。

所以光看刘备的版图,再对比同时间线,会觉得刘备似乎也没比历史上的曹操快多少。

可要对比一下国内的民生状况,

曹操得到的大北方,是一个民生凋敝,造反不停的的领土。

国内所有的民众,所有的资源,都在为魏国这台战争机器服务。

曹操这个战狂,他只希望速推。

为此,他不惜竭泽而渔,大规模征兵。

这也是曹操在兵力上,能跟齐国基本对上的原因之一。

而刘备拥有的,是一个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北国。

他可以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对外也重拳出击。

百姓安乐,

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织者有其柕,老幼皆有从依的,繁荣昌盛的国家。

李翊最常对周围人说的话就是:

“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

“吾等可暂作神游,遥想百世千年之后,子孙后辈将何以视我辈乎?。”

“彼时,吾等久已身埋黄土,形销骨朽,面目全非。”

“然吾愿其深信,今之世代,已为彼辈辟一方乐土矣。”

“先贤遗我辈以厚德,今当履我辈之天责也。”

我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屡行历史责任了。

这就是李翊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刘备对此也是认同的。

只是目前齐魏两国的战事打到这个份儿上,继续打下去的确没有意义。

可刘备又觉得曹操那边诚意不足。

曹操以一个战败者的姿态,尚且敢提出如此无礼的要求。

之后和谈,会提出什么要求刘备都不敢想。

所以刘备认为不能在这件事上认怂,否则就是一步怂步步怂。

但李翊对此事却满不在乎,对刘备说道:

“大王尽管答应曹操条件即可。”

刘备问,“曹操叫寡人只可派八百兵去往邺城,足见其并未和谈之诚意。”

李翊道,“大王权且应下,臣自有办法。”

好吧……

刘备向来信任李翊,知他多机谋。

既然他说有法子,那肯定有他自己的办法。

于是回复魏国使者,表示曹操提出的两个条件他全部接受。

曹操得知后大喜,认为这虽然他们作为战败方,颓势已不可逆转。

但在谈判中先下一城,为将来取得了优势。

刘备这边,又问李翊,打算派遣谁人去和谈。

李翊躬身答复道:

“即为取河北之地,翊身为冀州牧,理应亲往。”

自己的地,自己去争取,李翊是这样想的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

“……诶,不可!”

刘备急忙制止,“曹操多诈,丞相乃我齐国之栋梁。”

“倘若彼使诈来,将丞相扣在魏国。”

“以丞相为质,找寡人赎地赎人,为之奈何?”

刘备始终不同意曹操第二个条件的原因就这里。

哪怕不是派李翊去,也肯定是要派齐国的一位重臣去。

更别说还有一众随行人员陪同了。

倘若被曹操扣在邺城,以刘备的性格,又岂会对他们不管不顾?

而且,外交谈判带去的兵力除了保障安全以外,还可以壮大声势。

方便随时撕破脸皮,宣布谈判破裂,增加谈判的底气。

所以为了防止将来谈判桌上的被动,刘备打从开始就不愿答应。

但是李翊对此很有信心,让刘备尽管把这件事交给他来办便好。

刘备拗不过李翊,只得答应。

李翊回到府中,即命许褚点本部八百虎贲卫随行。

又带了甄尧、徐庶、关平等人为随行人员。

这些操作目前还算正常。

可接下来,

李翊又命张郃、张辽各支兵两千精锐,一同随行。

又命徐晃率一千水军,走清河,陪同李翊一同入魏国。

如此一来,前前后后,李翊带来的人马已接近六千人众了。

这六千人,俱是河北精锐。

这一操作,别说魏国人看不懂了,就连齐国人自己都没弄明白李翊这什么意思。

不是说好了,只带八百兵吗?

你这六千人去是几个意思?

守关的将士同样有这个疑问,当即质问李翊:

“贵国既已答应和谈,缘何带这么多兵马过来?”

“公是为和平而来,亦或为交战而来。”

李翊应声答,“特为两国和平而来。”

守将又问,“既是为两边和睦,公何以带如此多的兵马?”

李翊以手指许褚等众,解释道:

“吾所携之兵,不过八百人众。”

“何以谓我兵马多耶?”

守将瞪大眼睛,暗道你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当即以手指张辽、张郃的部众,又指了指河边徐晃的清河水军。

“这些人马,岂非是翊公带来的?”

李翊点头答,“是。”

是?

守将双目圆睁,诘问道:

“那何以说只有八百人众?”

李翊有条不紊地解释道:

“李某确实依照魏公之言,只带了八百兵丁。”

“只是我齐国乃东方大国,我等身为大国使团,岂可无有随行人员乎?”

“除这八百人外,余下之众,皆为小厮仆役、执鞭马夫、艄公水手。”

“专为侍奉我使节团,并无他意。”

“愿足下勿疑!”

什么!?

守将顿时傻眼,没想到还能这样解释。

带着刀兵的艄公水手,执鞭马夫是吧?

这么一看,除了许褚那八百虎贲卫外,余下之众的确没有着甲。

可问题是平日行军赶路,本来就不着甲的啊。

等到地方了,再披上铠甲斗具,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