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试度田(1 / 2)

('却说曹操为应对刘备称王建齐国,自己也立马给出反应。

宣布进位魏公,在魏郡建魏公国,迁都邺城。

曹操此做法,一是不希望被刘备压一头,以使自己在争斗中处于被动。

二是希望通过迁都,改善自己的战略纵深。

三是希望摆脱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集团。

将治所迁到河北去,通过提拔河北士人,以助自己制衡颍川士人集团。

但曹操此举,无疑会伤到一位老臣的心。

这人便是曹操的起业大股东,被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

认为荀彧既不是汉室忠臣,也不忠于曹操。

他只是忠于自己背后的家族,以及他背后的颍川士人集团。

这就把荀彧这个人物过于扁平化了。

荀彧为人节俭,把家财尽数散给了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想给荀彧的尚书令转正。

一连被荀彧拒绝了十几次,曹操才罢休。

可见荀彧为曹操做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

至于说荀彧是忠于自己背后的颍川士人。

要知道,史书上明确说荀彧是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

但只有荀彧反对,他背后的颍川士人都巴不得曹操称公。

赵俨、杜袭、钟繇签《劝进表》。

荀彧的亲侄儿荀攸更是带头劝进。

因为曹操称魏公,是为了制衡颍川集团不假。

但不代表他放弃了颍川集团。

这是一种政治筹码的交换,你支持我称公,我也给你相应的好处。

曹操称公之后,颍川旧臣依然被重用,保全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说荀彧代表颍川士人利益不假,但说他只忠于颍川士人集团就扯淡了。

因为到最后,他的颍川士人集团也没能和他荀彧站到一起,去守护他心中的理想。

所以我们常说荀彧是“汉末孤臣”,走到最后谁都没和他站在一起。

荀彧就像是家族里和颍川集团里的一个大家长。

我可以带你们荣华富贵,但你们得听话,跟着我的方针走。

这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那么,荀彧到底是忠汉还是忠曹呢?

其实这两者也不冲突。

东汉是二元君主制,荀彧可以既忠曹又忠汉。

比如荀彧初仕曹操时,他被任命为了军司马。

进入曹操幕府,与曹操建立起了君臣关系。

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许县后,荀彧当侍中,代理尚书令。

这样荀彧又与刘协建立起了君臣关系。

所以理论上,这时的荀彧便成了曹操的“故吏”。

按照当世的政治道德,荀彧要同时对曹操和刘协负有臣子的义务。

也就是面临双重的忠诚。

荀彧的君主是曹操时,他尽心尽力为曹操出谋划策,没什么好说的。

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一致时,荀彧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困境,好好干活就完事了。

干一份活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儿,两个君主受益。

但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不一致时,荀彧就陷入了道德困境。

而荀彧又恰好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不允许德行上有污点,也就不会打马虎眼。

那这就要求他必须选一个人来忠诚。

荀彧最终选择了汉献帝刘协。

所以,要概括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就是——

荀彧允许曹操做霍光,但不允许曹操做王莽。

“……此事势在必行。”

曹操对郭嘉说道:

“奉孝为孤分析了称公的好处,但尚有一点,奉孝并未提及。”

“哦?”

郭嘉眉梢一扬,忙问,“不知是哪一点,嘉愚钝,还请魏公赐教。”

曹操一捋胡须,目光向南方望去,喟然叹道:

“今刘备非复昔据徐州之时,已据五州之地,拥甲百万之众。”

“吾魏欲与之抗,诚难矣。”

“故言盟友,一者刘表,二者孙权。”

曹操起身踱步,指舆图道:

“此二辈,尤以刘表最强。”

郭嘉颔首,随声附和道:

“刘表据荆襄,带甲十万,水军精锐,确可牵制刘备。”

曹操却是一声冷笑:

“刘表虽强,但性多疑,内用蔡瑁、外倚黄祖,其势实分。”

“孤只恐结盟不固,难如刘玄德之协力,共发强势耳。”

虽然这也是曹刘同盟,但曹操也清楚。

跟刘表的同盟,肯定比不上跟刘备的结盟。

“……莫非魏公是想。”

郭嘉反应敏锐,很快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颔首,似心有灵犀一般,肯定了郭嘉的猜想。

“刘备以疏宗称王,孤以汉臣称公。”

“皆钻汉制之隙,塞天下悠悠之口耳。”

刘备并非刘秀子孙而称王,这违背了东汉的“潜规则”。

但明面上,人们无法指责什么。

毕竟刘秀也是刘邦的子孙。

而曹操称魏公,明面上也不违背“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虽然他遭受的批斗指责肯定要比刘备多,但还不至于控制不住舆论。

毕竟曹操只要坚称,他于国有功。

替国家收复了河北,灭了李、郭二贼,救天子于水火。

天子格外开恩,为他进了“魏公”,也勉强能说的过去。

曹操真正想要的,是开“公爵”这个口子。

“王”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一要看血统,二要看实力。

但“公”条件就相对没那么苛刻。

“……刘表素怀异志,据荆楚之地,拥甲十万,舟师盈千。”

“今刘玄德以疏属僭王号,孤犹守汉爵为魏公。”

“孤欲邀景升称楚公,共制大耳,奉孝以为可行否?”

曹操称魏公,就是希望由他能担这个“骂名”。

既然有了第一个,那么一向野心勃勃的刘表再称公,就不会挨太多的骂声了。

尤其还有曹操帮他撑腰。

这有利于促成新的曹刘同盟。

郭嘉轻咳一声,敛袖对曰:

“明公此议,可谓因势利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导。”

“刘景升素有野心,若受楚公之印,必与刘备争衡南土。”

“然或使汉室爵赏自此愈滥。”

“……今日许表称公,明日西凉、汉中皆欲效尤。”

郭嘉先是肯定了曹操此计的益处,但又话锋一转提到了他的弊端。

显然,郭嘉认为此举弊大于利。

曹操沉吟许久,缓缓道:

“孤岂不知滥爵之弊?”

“然方今天下鼎沸,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观四海英雄,莫不觊觎王爵。”

“吾此举,不过如奉孝所言,因势利导耳。”

“至于西凉韩遂、汉中张鲁,鼠雀之辈耳,安敢效尤?”

“愿奉孝无忧。”

郭嘉见此,也不再相劝,只补充了一句:

“可阳遣使奉玺绶,阴令蔡瑁进之。”

“刘表见此,必不相拒。”

曹操抚掌称善,乃从其言。

即命尚书台拟诏,使谒者赍楚公印绶往襄阳。

又密赐蔡瑁金五百斤,嘱曰:“大事可图,就在今日。”

随后,曹操正式迁都邺城。

开始征用北方的人才。

以清河人崔琰为西曹掾,使人再去征辟。

崔琰拗不过曹操威逼,只得应从。

又听闻河内温县,有一大才。

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姓司马名懿,字仲达。

乃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遂征辟其为文学掾。

时司马懿时年二十五岁,知天下风起云涌,正是丈夫立功名之时。

乃应曹操之召,赴魏国受任。

由此,

魏国新建,文武大备。

共相辅佐,人人称盛。

不表。

……

冀州,渤海。

却说李翊携群臣上表,劝谏刘备称了齐王。

自己也受命领了丞相一职。

既为丞相,便要开府。

刘备非常开明大方的让李翊自己挑选家臣,为的就是减轻李翊的工作负担。

不希望他再像之前那样劳累。

李翊对此也毫不客气,依照汉丞相府旧制。

征用刘备元从孙乾为长史,总领府事。

用陈到为司马,督军事,掌宿卫精锐。

用荀攸为主簿,管机要文书。

用徐盛为参军,谋议丞相府上军事。

用甄尧为功曹,辅佐李翊处理政务。

有了一帮人才的帮忙,李翊也得以正式治理冀州。

开始大刀阔斧的整改,袁氏在时的陋习。

首先便是抑制土地兼并。

这是李翊一直想做,但没实力做的事。

因为这损害的是地主豪强的利益。

可如今河北政权重新洗牌,利益重新瓜分。

李翊手中有兵有枪,有一批忠实拥趸。

是时候对豪强动刀了。

李翊当即颁布通告,言: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

“下民贫弱,代出租赋,不足应命。”

“一夫耕而百夫食,仓廪虚而府库竭。”

“当峻法制,以抑强宗。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

于是颁布《限田令》,言道:

“凡占田过五百亩者,余田没官,分授无地之民。”

“敢隐匿者,以盗官田论。”

“奴婢过百口者,皆释为编户。”

没错,李翊的《限田令》就是仿照刘秀的度田制,以限制土地兼并。

早在徐州时,李翊便派遣太史慈到豫章去,让他在那里进行度田的初步尝试。

太史慈到任之后,将自己的失败与成功经验,一一记下,发给李翊。

李翊览后,心中也有了个大概的数。

凡事不能操之过急,李翊这道法令,看似严苛。

实则也是选择性的打击。

在冀州一定范围之内,筛选一定的目标进行度田。

如果无差别覆盖,李翊也怕一石激起千层浪。

毕竟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

还是决定温水煮青蛙,慢慢下刀。

可饶是如此,依然使渤海豪族惶恐不安,人心躁动。

长史孙乾遂找到李翊,谏曰:

“丞相初镇河北,宜抚士族以安人心。”

“今骤夺其田,恐激变乱,反为魏寇所乘。”

甄尧亦是出身豪族,唯恐刀子落在他们家身上,也出言谏道:

“冀州诸豪族盘根日久,部曲私兵,不下万人。”

“若逼之过急,彼等投曹,则冀州危矣。”

“惟明公慎之!”

李翊又岂会不知道这些豪族,是有自己的私兵部曲的。

要知道,

老刘起家之时,都是靠着麋竺提供的私兵、钱粮。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坚定了李翊度田的决心。

就拿李典的家族来说。

他们家的宗族,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击败吕布的军队。

虽然吕布军当时没吃饭。

但族人私兵,击败全副武装的正规军,这事儿本身就挺震撼的。

李翊当然可以通过维护豪族的利益,来让他们安分守己,支持自己的统治。

可代价呢?

这些豪族必然大肆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