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2)

“是的,玄成莫急。”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出来劝道。

魏征却只盯着李世民。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露出笑容:“玄成莫急,是我心急了,如今百姓难得安居乐业,我不会征战的。”

魏征这才满意地退下。

宋朝。

赵匡胤想起大宋的靖康之难,难受的闭上眼睛。

什么远迈汉唐就不想了,能保住原有的疆土他就谢天谢地了。

现如今他是将赵德昭天天带在身边教导,只希望未来的大宋不会再出现靖康之难。

元朝。

忽必烈不屑,要说疆域,谁有我大元的疆域辽阔?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后人什么意思,当我大元是死的吗!

还是说后世的汉人不承认大元?

想到这里,忽必烈的脸色沉下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后世的蒙古人岂不是被压迫欺凌?!

明朝。

朱元璋双眼发亮,远迈汉唐?后人对老四竟有如此高的评价吗!

群臣看着小朱棣双眼发亮,燕王啊!永乐大帝。

朱标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但是看看弟弟最后还是摸了摸他脑袋:“做得好,四弟。”

小朱棣笑得见牙不见眼。

永乐年间。

大臣们的夸赞充斥在整个大殿中,朱棣满面红光,但是要看成祖二字,脸又拉下来了。

真是刺眼的两个字。

清朝。

康熙难得翻了个白眼,远迈汉唐有什么了不起的?朕的天下比大明的要辽阔!

后人又是如何评价的?

乾隆喝着茶,不屑与前朝相提并论。

放完视频,继续下一个:“第九位,清朝杨祖鹏。”

朱元璋算是看明白了,这顺序就是按照朝代的顺序来排的,所以说明之后是清?不知大明延续了多少年?

正在田间劳作的杨祖鹏一开始还没听到,直到身边的儿子激动地推推他:“爹!天幕抽到你了!”

他惊讶地站起身,看到身边的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杨祖鹏向天幕深深作揖:“周姑娘,我有一个疑问,还希望周姑娘能解惑。”

“我父辈是被流放到此地的,我向问周姑娘,如果能回去,还要回去吗?”

“你现在是在哪里?”

“岭南,鹏城。”

周瑾玉露出羡慕的表情,她伸出大拇指:“如果能你们能住下去的话,我建议就别回去了。鹏城啊,可是现在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很多人想在哪里落户都落不了,你们要是愿意的话,你们的后代那可就是本地人了呀!”

“最好有房有地,到时候拆迁,这辈子就是不用为生计奔波了。”

周瑾玉的话让杨祖鹏面喜色,那就不回去了!

周姑娘的后世距今也不过两百多年,他一定要为后辈子孙着想,看来家里的田地还要继续买点。

周围的人也都惊喜不已,想不到世人眼中的流放之地在后世居然是最发达的地方!

有些骄傲是怎么回事?

“第十位,清朝裴秀。”

正在和母亲绣花的裴秀一喜,她看了看母亲,鼓起勇气问道:“请问周姑娘,您的侄女她怎么还在读书?她不嫁人吗?”

“哦,她还小呢?嫁人的事情太早了!”周瑾玉看看她所处的年代,接着说道:“在我们现在,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从小就要接受教育。从3岁半开始读幼儿园,幼儿园读三年,三年后6岁开始读小学。

小学是读6年,小学后是初中,初中3年,初中后是高中,高中读3年。接着是高考,考上后读大学,大学4年。大学读完后可以出来工作,也可以继续考研,考硕士,考博士等。或者选择考公。考公就是考公务员,公务员按照你们的说法就是当官的。”

“而且,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人人都必须念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女孩子20岁后才是成年,男孩子22岁成年,未成年之前结婚什么的是违法的,严重的话得坐牢。”

多少年多少年的读书让裴秀睁大了眼睛,原来后世的女子可以读这么多书吗?

十八岁之前不能成亲,真好啊……

周瑾玉的话在各朝引起了轩然大波。

秦朝。

李斯惊叫:“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那不就是19年?!还有什么硕士博士又要多少年?这读出来人都老了!”

蒙毅接着说:“女子竟然也和男子一样读这么多书!”

嬴政则想到,后世竟然如此富裕?知道念书可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情,光是书籍的价格就非常高且稀少,大部分还掌握在权贵世家的手中。

而且人人都读书那得乱成什么样子?后世朝廷不担心吗?

居然还规定必须念书?不念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