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商行成就 百业待兴(1 / 2)
第813章商行成就百业待兴
随着刘思礼一声令下,那些忙碌布置的年轻女子们纷纷退下。
会客室内原本稍显嘈杂的声响戛然而止,
只余下众人轻微的呼吸声,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一众大人物们陆续落座。
武定侯郭英身形魁梧,大马金刀地坐在椅子上,眼神中透着威严,
扫视了一圈周围之人,微微皱了皱眉,似是对这张圆桌有些不适应。
永定侯张铨则相对放松,脸上带着几分好奇,
不时地和身旁的魏国公徐辉祖小声交谈几句,
徐辉祖虽然年轻,但面色沉稳,只是微微点头回应。
文官这边,吏部尚书詹徽端坐在椅子上,身姿挺拔,眼神深邃。
工部尚书秦逵则不时地用手轻轻敲打着桌面,似乎在等待着会议开始。
兵部尚书沈溍则一来就笑呵呵的,不停与人攀谈,老好人的名声名不虚传。
户部尚书赵勉微微低头,双手交迭放在身前,
看似平静,但偶尔抬起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迫切。
市易司副司正韩宜可坐在一侧,
他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似乎在观察着商行众人的反应,
都察院右都御史袁泰嘴角微微上扬,
带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笑意,让人捉摸不定。
而陆云逸则悄悄地坐在角落里,尽量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
毕竟,在场众人不是侯爷就是都督,要么是一部堂官,
他的官职不高,年纪又小,这等场面还是少说话,多听多看。
而在这圆桌之后,是一排排实木椅子,上面坐着应天商行上下供应链以及合作的一些掌柜。
他们此刻额头冷汗直流,大气不敢喘。
平日里在场的大人来一个,就能让他们跪地叩首,
今日来了这么一桌.即便是最见多识广的掌柜也没有见过这等场面。
时间流逝,半刻钟的时间眨眼而过,
每位大人身前都放上了几本文书,已经有人在轻轻翻看。
鸿胪寺卿、应天商行大掌柜刘思礼坐在上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诸位大人、掌柜,今日将大家召集于此,
乃是应天商行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同时也是商议分红一事。”
“在过去的一年里,商行在各位大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
他的话音刚落,武定侯郭英便笑着鼓了鼓掌,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如钟:
“刘大人,我们等这一天可是许久了。”
郭英的话引得众人一阵轻笑,气氛稍微缓和,
刘思礼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截至昨日,应天商行开业一年以来,
营业额达到了四百六十万三千六百四十一两!”
此言一出,屋内陡然安静,随后便响起一阵阵惊叹声。
在场诸位大人交头接耳,对这个数字感到十分震惊,
而在后方落座的掌柜们,则更是不可思议,整个脸颊都变得涨红。
“四百六十万两!”
永定侯张铨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震惊,暗暗在心里盘算,
若是这些钱都给他,浦子口城那些军卒每人都得穿上重甲,配上北方好马,还能弄出几万重骑。
刘思礼笑了笑,继续说道:
“应天商行四百六十万两的营业额,毛利达到了三成五,也就是一百六十一万两,而净利则是一成五,共计六十九万两。”
“六十九万两”
此话一出,屋中的空气都猛然间少了许多。
一年七十万两!
一些公侯面面相觑,他们经历过战乱时期,
就算是抢钱都没有这么快,或许只有搬元大都皇宫的时候,有这等爽快。
兵部尚书沈溍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说道:
“商行赚的银钱不少啊,损耗方面呢?
刘大人,你且说说,这钱都到哪儿去了?”
刘思礼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除去发的工钱以及给各家各村落的货款,所银钱大多都用在了修路以及帮扶各村落上。
过去一年,商行在周边村落修建了九十三条通往官道的道路,方便村民百姓出行,也促进了货物流通。
同时,我们还投入银钱帮助村落开建各种工坊,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过上好日子。
仅仅是去年一年,整个应天商行就已经联通村落二百七十个,
形形色色的物件都是从中产出,上下游波及百姓十万余。”
此话一出,吏部尚书詹徽微微抬起头,眼中露出一丝赞赏,
“还有这等善举?这十万百姓,赚取银钱几何?”
刘思礼连忙躬身行礼,说道:
“商行有过粗略统计,但因为百姓大多不会与我等说实话,只能推测个大概,
即便是最困难的村落,一家一年的收入也至少有五钱银子。”
“这么多?”
詹徽猛地攥紧手掌,作为吏部天官,为朝廷选贤举能,
他最清楚城镇之外村落百姓的日子,
莫说是赚钱,一年不欠钱就算是好的。
在偏远一些地方,几十个铜板就能要了他们的老命。
“刘大人,今日诸位大人都在,你可不能信口开河啊,
尤其关乎百姓一事,本官可是要上禀陛下,若是其中有假,陛下会责怪你我。”
“詹大人放心,其中一应文书账目都在商行中留存,
是太多了所以才没拿上来,
若是吏部想要查看,知会市易司后,便可抄录。”
詹徽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点了点头,放下心来,称赞了一声:
“不错。”
刘思礼连忙躬身行礼,说道:
“詹大人过奖了,商行的发展离不开各村落百姓的操劳支持,
商行赚了钱吃了肉,自然也要给托举商行的百姓分一口汤。
而且,这帮扶村落之事,
是陆大人成立商行时就定下的规矩,若是没有此等初心,商行也不复存在。”
听到刘思礼提到自己,陆云逸微微抬起头,向众人微微点头示意。
众人在他身上停留许久,眼神纷乱复杂,
有一种这为什么不是我儿子的惋惜.
刘思礼停顿了片刻,再次开口:
“应天商行一直极为重视各村落生计,在这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单说织布,以往村民们用的都是老旧纺车,效率低下,
一天下来也织不了多少布,赚的辛苦钱还不够吃喝。
商行便从江南请来了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各村开设了纺织机具改良工坊。
这些机匠不仅改良了纺车,让其转速更快、操作更简便,
在重金之下,还研制出了新型的织布机,
能织出纹更为精美、质地更加细密的布料。”
“如今,不少村落都形成了规模不小的纺织作坊。
像江宁县的李家村,原本只是个贫困小村落,
村民们大多靠种地为生,饿极了就去打打鱼挖挖菜,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自从商行进入,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纺车,
妇人白天在家纺织,男子则负责将织好的布运到商行的收购点。
这才过去半年,不少勤快的村民已经将购置纺车欠下的债还完了,
明年再忙活,就是赚自己的钱了,相当有盼头。
现在,李家村每月能向商行供应六百匹布上下,各家收入至少一两银子。
对了李家村去学舍的孩子从二十一年的十一人,激增到如今的一百零五人!”
“这个好!”
吏部尚书詹徽点头称赞:
“陛下几次说过要让民间兴文教,通学识,
应天商行此举,虽未开设书院,但此举大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