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374节(2 / 2)

他思忖了一下,对林朝阳要求道:“那你再给我写一遍,这回用毛笔写,写大字。”

“干嘛?你还要贴大字报啊?”林朝阳调侃道。

“贴什么大字报啊,等回头你就知道了。”

李拓跟林朝阳卖了个关子,催着他写好了字,高高兴兴的拿着这幅字离开了。

几天之后,燕京文学界突然传出了一则小道消息。

据传闻说,李拓纠集了一帮人抱着一幅裱好的大字送到了燕京日报社,字的内容只有十个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离谱的操作直接把燕京日报社给弄傻了,一开始大家谁也没弄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直到李拓说起了前些天他们报上发表的那篇《警惕封建文化的复辟——论‘寻根文学’的谬误》的评论员文章。

报社方面立刻明白李拓送这幅字是对那篇文章的反驳,他们感觉到哭笑不得,本想拒绝这个礼物,奈何李拓一众人死乞白赖的要送,根本不给燕京日报社拒绝的机会,硬生生把这份“礼物”给送了出去。

他们送“字”这事当然不是重点,重点字上的内容,以及写这幅字的人。

经过这一番宣扬在短短几天时间之内便在燕京文学界、文化界闹的人尽皆知,并还在进一步的向其他领域和地区扩散。

这件事造成的影响看起来似乎并没有直接在知名报刊杂志上发文反击那么大、那么直接,但却用一种另类的近乎于行为艺术的方式让整件事产生了一种奇特、旺盛的生命力。

文章的生命力在于阅读他的人,而八卦传闻的生命力则在于好事者的嘴,书报的受众注定了是远没有好事者多的,李拓的这番操作也算是深谙传播学的精髓了。

拿笔杆子说话的文人,在传播八卦这方面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的。

再加上寻根文学本身就是现在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讨论已经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

整个事件在短短不到半个月里持续发酵,几乎传遍了大半个中国文坛,连一些地方报纸和杂志都关注到了这件事,纷纷报导转载。

这件事本身带有的猎奇属性,在人们听完故事后便会被淡忘,但林朝阳引用自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集》的这句话,却与寻根文学所面对的舆论环境有种出人意料的匹配。

许多人在听说了整件事和这句话后,都对寻根文学产生了一种基于民族情感和理性判断的好感。

哪怕是许多原本对寻根文学持反对意见的人,在听说了林朝阳用这句话来阐述寻根文学的中心思想时,也不由得陷入了沉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这些人的心里,尽管对寻根文学的成见并不会消失,但大家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谓的寻根文学并没有他们所批判的那么软弱与狭隘,它可能将会作为一种文学潮流长久的流传下去,并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当代文坛。

林朝阳提出的这句话也将成为寻根文学最好的注脚,被诸多寻根文学的支持者奉为圭臬。

第379章 国际挂号信

李拓带着几个朋友,利用林朝阳写的一幅字搅动了中国文学界的风云,这样的搞事能力让人佩服。

用陈健功的话来说,李拓作为一个作家,除了创作之外,其他事干的都非常出色。

这当然是损友之间的玩笑话,其实作为作家李拓也很出色,只可惜相比之下,他的朋友们更加出色,在这些人的笼罩下,他的创作成绩才变得黯然失色。

在李拓和朋友们的行为艺术所掀起的舆论风波不断发酵的时候,《花城》第三期如期发行上市了,《闯关东》下部在无数读者苦等了两个多月后终于亮相。

《花城》第二期发行两个月的时间,创下了258万份的销售奇迹,这不仅刷新了《花城》自身的销量记录,也成为了中国文学期刊界的一个销量神话。

抛开那些通俗文学杂志的销量不谈,超过200万份的销量无疑是中国文学期刊界的天花板了。

因着上一期杂志如此爆炸性的销量,也让花城出版社对于刊载《闯关东》下部的第三期《花城》寄予了巨大的希望。

事实证明,这期杂志的销量并没有辜负出版社期待。

第三期《花城》上市仅10天,销量便破了100万份,这个速度比第二期时还要快了三天。

如此惊人的成绩也很合理,毕竟《闯关东》上部发表了两个月时间,口碑不断发酵之下,肯定会涌来一大批新的读者。

伴随着第三期《花城》的热卖,《闯关东》这股狂潮在中国文坛继续肆虐,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平息,反而有越烧越旺的趋势。

之前小说再火,毕竟也只是一半的内容面世,如今整部小说完全发表,广大读者们的欢欣激动自不必提。

评论界之前对于《闯关东》一直都是不吝赞美,但因为小说的内容并没有完整发表,所以评论家们还是保持了基本的克制。

现在《闯关东》六十余万字的内容完整发表了出来,大家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

仅仅半个月时间里,《文艺报》《十月》《文学评论》《燕京文学》等诸多在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均刊登了针对《闯关东》的文学评论。

《当代文学的史诗性——谈《闯关东》艺术成就》、《一部民族的秘史——论《闯关东》的叙事图景》、《<闯关东>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些文学评论几乎都出自于国内知名的评论家笔下,文章对于小说的分析鞭辟入里,更难得的是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能得到如此多评价毫不吝啬的赞美和好评,这无疑是对《闯关东》这部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肯定,并且这些较为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出现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若是有好事者去汇总信息的话,在《闯关东》下部发表后的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一篇,甚至是几篇评论或者读后感。

这年头文学是火热不假,但热到《闯关东》这样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不仅是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哪怕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化界,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堪称中国文坛1984年最具统治力的现象级文学作品!

时间一晃已经是七月份了,大舅哥和小舅子合开的录像厅开业了,地点就在燕大南门。

这个时间赶的不算好,学生们马上都要放假了,这些人可都是录像厅的消费主力。

好在的是,燕大附近高校众多,即便是暑假期间录像厅的观众也不少,一到晚上更是人满为患,生意好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