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87节(2 / 2)

有些评论家习惯以道德的视角来审判他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人如果道德有瑕疵,那么他就不配拥有好的人生,这个逻辑如果说得通,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了可以无限指摘、审判他人的权力?

当然,我无意为高加林的行为辩解,只是就文章中的观点说一下我的感受。

相比于去指责、唾弃高加林的行为,难道不应该是去挖掘这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更加重要吗?”

陈浩曾就着林朝阳的文章侃侃而谈,马未都听的心服口服,他回想着昨天林朝阳对他所说的话,几乎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想到这里,马卫都心中不禁对陈浩曾生出几分敬佩之意。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

“主任,您说的太好了!”

陈浩曾笑骂道:“少拍马屁,还服不服气?”

“瞧你说的,我什么时候不服气过?”

马卫都玩笑了一句问陈浩曾:“那这文章,什么时候发?”

陈浩曾闻言犹豫了一下,“第四期的评论撤下来吧,换上这篇。趁着《人生》的热度,我们也给它添一把柴。”

“好!”

马卫都心情激动,林朝阳是他进入《青年文学》编辑部以来约稿约到的名气最大的作家,这篇文章又得到了主任的如此盛赞,他实在是开心得不得了。

看着马卫都喜形于色的表情,陈浩曾夸奖道:“这份稿子约的漂亮,以后再接再厉,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争取约个许灵均的长篇来!”

“是!”

马卫都忍不住挺胸抬头,朗声的应了一声。

临近暑假,燕大各院系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各年级的学生们都在准备回家,而78级的学生们却在准备他们的毕业。

这天上午,78级中文系的几个学生以张曼玲为首兴冲冲的来到图书馆找到了林朝阳,他们这些人刚刚确定了毕业分配去向。

张曼玲今年在《燕京文学》发表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等小说,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她的毕业论文以林朝阳的《禁闭岛》为研究对象,在燕大的评审中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凭借着这样出色的成绩,她被分到了天津文协任专业作家。

能够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文协成为专业作家,这几乎是每一个文学专业学生的梦想。

不管是作品的发表,还是毕业论文获奖,张曼玲认为自己都是沾了林朝阳的光,因此她心中对林朝阳都充满了感激。

林朝阳对张曼玲的感恩戴德没什么感觉,他的帮助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跟张曼玲聊了几句,林朝阳又询问其他人的分配去向。

张曼玲春风得意,刘振云对她很是羡慕,他大学四年一直都是文学青年,写了不知道多少文字,可能发表的却寥寥无几,至今也没写出什么名堂。

林朝阳问他的工作,他淡淡的说是分去了《农民日报》,林朝阳笑说道:“那不是很好吗?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刘振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跟曼玲换一换。”

“我才不跟伱换!”

两人的对话让大家都笑了出来,林朝阳安慰他说道:“写作这条道路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你还这么年轻只要坚持写,肯定会有出成绩的时候。”

刘振云听着林朝阳的话,不由得想起了他刚上大学那年。

那一年林朝阳刚刚发表了成名作《牧马人》,刘振云也刚认识他下意识的以为身为图书馆管理员的林朝阳比自己大了几岁。

后来有一回林朝阳请他吃饭,他才知道,他还比林朝阳大了一岁。

往事历历在目,刘振云看着他那张依旧年轻的脸,心中感慨万千。

我是以马拉松的速度跑马拉松,你他娘的是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马拉松。

人生啊,何其不公!

第293章 一篇评论的影响力

七月一晃已经到了尾声,本月社会上最热门的新闻当属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边是国家耗费心血培养出来的栋梁之才,一边是劳动人民的生命。

当一道几乎只可能出现在辩论赛上的道德命题摆在中国人面前时,很快就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些讨论的声音当中有《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权威媒体,有文化界学者和政府干部,也有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一场围绕着“人生价值该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大讨论在短短半个月里席卷了整个中国,这次事件所引发的关注讨论和舆论热度丝毫不亚于两年前的“潘晓讨论”。

这天傍晚,陶玉书穿着轻薄宽大的连衣裙坐在家里二进院中的树下,此时夕阳落下,法国梧桐的树荫遮蔽了半个天空,清风徐来,总算是解了她这一天的苦楚。

她手里翻着报纸,上面又有一篇关于对“张华救老农”的讨论文章。

事件最开始报道出来的时候,陶玉书还整天看的津津有味,只是这么多天过去了,各种各样的讨论都已经看过了,难免有点审美疲劳。

她将报纸折起来,给自己扇起了风。

她现在怀孕快五个月了,肚子变得越来越大,体重增加,让她变得十分怕热,最近这些天的酷暑可让她遭了罪。

这时院门口一阵摩托车响动,过了一会儿只见陶玉墨英姿飒爽的拎着个摩托车头盔走进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