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36节(2 / 2)

《河北文艺》发表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烙印背后的<赖子的夏天>》是这样说的:

《赖子的夏天》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意识流文学和本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巧妙的,它构建了一个既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又充满个体心灵感悟的文本环境。

不仅是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优秀代表作,更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个体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与生动诠释。

《十月》上刊载的《<赖子的夏天>重构意识流文学》一文中是如此阐述的:

《赖子的夏天》忠实遵循了意识流文学的基本原则,但并未止步于对传统技法的模仿与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拓展。

作品将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深度嵌入在结构和叙事中,拓宽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维度,也成功打破了意识流文学存在的封闭性与个体主义倾向。

将其与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厚的文化土壤紧密相连,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者以独特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成功重构了意识流文学的创作形态,使其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焕发新生,实现了艺术形式与社会内容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中国意识流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

本来最近这段时间因为胡总自费购买《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送给前线战士的新闻就让林朝阳在文学界大出风头。

现在各大文学杂志、文学评论杂志突然之间连篇累牍的评论,立刻又在文学界引发了一股解读《赖子的夏天》的潮流。

让林朝阳再一次在文坛大放异彩,算上开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一波舆论影响,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了。

跟上一次相比,这次造成的影响更大、更广泛。

林朝阳不仅以《赖子的夏天》给国内读者普及了意识流文学这个时髦的概念,更是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的独特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大力推崇。

一时之间,作家们、评论家们、学者们皆以解读《赖子的夏天》为荣,这股风潮不断传播,也在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发表《赖子的夏天》的《当代》第二期经过近三个月的热卖销量本来已经趋于稳定。

没成想借着这股东风,《当代》编辑部竟然又接到了新华书店和各地邮局催促加印的电话。

文学界的热议与赞美、读者的追捧与喜爱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让《赖子的夏天》成为1980年的夏天里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

第148章 《中国文学》

八月初,赶上三伏天,从早上太阳便高高的挂在天上,像个渣男一样满世界送温暖。

所以哪怕是周末,林朝阳也懒得出门,不如待在家里凉快。

他家的房子南北通透,两面的窗户一开,只要是外面稍微有点风,屋里就会形成对流,很是凉快,夏天里在客厅里待着舒服极了。

陶玉墨一早就不见了,林朝阳本以为她是出门找同学玩去了,没想到九点多又回来了,身后还带了两个人。

林朝阳看到两人有些意外,笑着问道:“振云,你们没回老家?”

刘振云笑着说道:“没有,学校又给找了点赚外快的活。”

刘振云家庭条件不好,每个月虽然有补贴,但从来不敢乱花,在食堂从来不敢打一毛钱以上的菜,平时的衣服也都是穿在部队时发的军装,能省则省。

省下来的钱,大多是用来买书、杂志和看演出活动了,他这样的消费习惯不是个例,大家都这样。

最近他又多了一项花销,那就是“老乡”郭剑梅。

“剑梅同学,你好!”林朝阳笑着冲郭剑梅打了个招呼。

郭剑梅有些腼腆的回应,她是79级法律系的。

跟陶玉墨是同学,除了在篮球场时那一面,之前也因为陶玉墨的原因,跟林朝阳见过好几面,但都没说过话。

这回跟刘振云一起来到他家做客,等于是公开承认了关系,难免有点害羞。

去年郭剑梅考上燕大,她家和刘振云家是隔壁镇。因着这层关系,刘振云在学校对她颇多照顾,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为了如今这样。

林朝阳听郭剑梅说完与刘振云相识相恋的经历,不由得调侃道:“你啊,就是被他这个憨厚朴实的外表给骗了。这小子鬼精鬼精的,一不小心就着了他的道儿!”

他的话让郭剑梅又害羞起来,刘振云也被他说的不好意思。

“我这个人还是很淳朴的!”刘振云反驳道。

林朝阳哈哈笑了起来。

郭剑梅这个暑假也留在学校勤工俭学,陶玉墨本来是跑过去找她玩的,然后发现自己好像有点多余,本想回家。

刘振云却说起了之前他来找林朝阳没找到的事,陶玉墨便顺道把两人给带了过来。

刘振云之前来过林朝阳家,郭剑梅却是第一次来。

她偷偷的打量着林朝阳家里的装潢布置,眼中掩藏着几分胆怯与艳羡。

这房子恐怕比学校里的那些教授住的都好吧?

“那天啊,赶上李拓搬家,去他们家温个锅。”

林朝阳对刘振云解释了一句,两人聊了起来。

陶玉书准备出门去买点菜,还没等出门,家里又来了一波人。

是大舅哥、陈健功和李拓,身后还跟着一位陌生的老者。

几人进门先寒暄了几句,然后陈健功便掏出一份《燕京文艺》,向林朝阳得瑟道:“朝阳,哥们儿的小说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