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6节(2 / 2)
林朝阳正擦桌子,一张报纸拍在桌上面,他抬头一看,胡文琼正一脸激动的看着他。
“胡姐,怎么了这是?”
“好事!天大的好事!”
胡文琼笑逐颜开,将手中的报纸展示给林朝阳。
“你瞧,《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老人家的重要讲话,雨过天晴了!”
林朝阳接过报纸,上面刊登了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公报以及老人家的重要讲话,他笑言道:“这两天大家一直在讨论这件事,这回是终于落听了。”
胡文琼重重的点了点头,她努着嘴唇,眼眶泛红,“落听了!落听了!”
胡文琼的失态在这一天是常态,不光是她,林朝阳可以感受到,在公元1978年12月24日的这天早上,整个燕大都在翻涌着一股强烈的情绪。
晚饭的时候,连老丈人都难得的给自己倒上了一杯酒。
中国这位步履蹒跚的巨人在泥潭里挣扎了十年之后,终于甩开身上的泥泞,开始迈向春暖花开的方向。
要是放在四个月之前,林朝阳看到今天的《人民日报》,估计能高兴的蹦起来。
现在不一样了,当初的壮志雄心早已就着软饭吃了。
马上要元旦了,先想好怎么哄媳妇才是要紧事。
现在虽然不流行过圣诞节这种洋节,但元旦还是要过的。
《牧马人》和创作谈让他收获了两笔一共一百零三块稿费,现在小金库又充裕了起来,他打算给陶玉书买个礼物。
小金库除了满足他日常的开销,最大的作用便是调和家庭氛围。
但有一个问题,林朝阳工资都交公了,每个月陶玉书只给他留十块钱零花,这还要算上他每天在学校的午饭钱。
从九月到现在,他领了三回工资,再算上原本陶玉书收走他小金库时留的十六块钱,再去掉他在学校的午饭钱,这个礼物的价值绝对不能超过二十五块钱,否则他解释不清这钱的来路。
想了想,林朝阳在这天中午找到了胡文琼。
“胡姐,之前听您说,您家姐夫是在新华书店工作吧?”
“嗯。咋了,要买书?”
胡文琼没等林朝阳开口便主动询问,林朝阳说道:“《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能搞到吗?最好搞一套来。”
“这书啊,可不好弄。”
胡文琼语气沉吟,没敢打包票。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从很早之前就在策划出版,78年重新启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沪上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收录的作品清一色都是世界知名的经典名著,甫一面世就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因为封面一概都是米黄色网格,所以被读者们亲切的称为“网格本”。
“你要是要个一两本,倒是不费劲。多了……”
林朝阳询问道:“不是新书也没关系,你让姐夫帮我打听打听,谁看完了书想卖的,我一本书给他加两毛。”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现在在市面上特别紧俏,一书难求,就算胡文琼丈夫在新华书店工作,可也不敢打保票就一定能搞来一套。
但林朝阳要是愿意多加钱这事就好办了,哪个书店还没有点损耗了?多出来的钱请同事吃个饭,这不就结了吗?
林朝阳这事办的通达,胡文琼没有感觉为难,痛快的答应道:“行,这事包在大姐我身上了。”
圣诞节过后的中午,林朝阳在食堂吃饭遇到了陈健功和王晓平。
双方打了个招呼,林朝阳就听见陈健功和王晓平在讨论着前两天在燕京高校界闹的沸沸扬扬的《今天》创刊号事件,这件事一直是这几天燕园里的热门新闻。
王晓平是个狂热诗歌爱好者,提到《今天》一脸的推崇和仰慕。
“你那篇《牧马人》现在可真是火啊!”陈健功低声对林朝阳感叹着。
“估计是借了《伤痕》的热度。”
“小说本身也足够好,你就别谦虚了,至少我们中文系看了的人都说好。”
两人闲聊的时候,王晓平参与了进来,语气大大咧咧,林朝阳无奈道:“晓平,你小点声。”
王晓平这才想起林朝阳之前的交代,露出个抱歉的笑容。
当着自己的面都这么肆无忌惮的聊,林朝阳心中有点担忧,“许灵均”这个马甲估计自己藏不了多久。
吃完饭,陈健功掏出两张电影票递给林朝阳,五四文学社成立后经常搞活动,看内参电影就是社员们的福利之一。
说是小西天儿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内部放映,林朝阳毫不客气的将电影票收下。
他给《未名湖》当顾问纯纯打白工,看点内参电影就当是报酬了。
晚上回家,林朝阳将电影票掏出来,陶玉书也很感兴趣。
她在燕师大,偶尔系里也会组织观看内参电影,学生们总是趋之若鹜,格外珍视这样的机会。
“你从哪儿搞来的?”陶玉书问电影票来历。
“平时帮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占座,混的挺熟,他们送的。”
林朝阳的瞎话章口就莱,与乃妻如出一辙。